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14688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 作者:杨新军 牛栋 吴必虎一、旅行模式旅行模式是早期的一种旅游活动空间的描述模式。对旅行的描述研究,有三个基本概念: 节点(通常为关联客源地目的地的一对概念) 、联结节点的路径以及沿路径移动的旅行方式。1 马略特模式马略特(Mariot ,1969 ,) 提出了联结惯常住地与旅游目的地的三种不同的旅行线路。即直达线路(AaccessRoute) ,游憩线路(Recreational Route) 和返回线路(ReturnRoute) 。他认为直达路线和返回路线有时在空间上是重合的,主要是提供一种节点之间直接的联接途径。那些使用游憩线路的旅游者一般则充分利用或者部分地利

2、用旅行途中的游憩娱乐设施,即使这些中介地区的设施并不是构成旅行活动的主要内容。 按照旅行目的不同,通常将旅游活动分为游览型( Intinerary) 和逗留型(Stay) 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对于游览型旅游方式,其重点是旅游路线的设计,这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组成因素,要将多个因素有机组合起来以适应不同目的的客源市场,其难度相当大。对于逗留型旅游方式,到达最终逗留地的距离长度与目的地的旅游质量和开发规模有很大关系。2 Campbell 模式Campbell (1967) 解释了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的不同模式。他根据旅行过程中游览travel) 和逗留( st

3、ay) 两种不同目的把游客划分成两种基本类型。对于“游憩者”来讲旅行过程中的游憩(览) 活动本身构成了主要因素,对于“长期度假者”来讲在主要目的地的逗留则是其整个旅游过程中的主要活动,而“游憩度假者”的行为则介于两者之间,根据这一模式,“游憩者”选择的旅行路线可能随机地散布在城市周围,构成了城市周边出游频率较高的游憩活动带,而“度假者”的旅行路线则多为线型,主要指通往度假目的地的高等级公路(主干道) 。“游憩度假者”由于其旅游活动的双重性,其对游憩活动的路线选择可能是随机的,而又沿主要交通路线进行。Campbell 的工作得到Rajotte 对魁北克居民旅行模式研究的印证,他发现魁北克不同类型

4、的游客在旅行线路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度假者的流动主要指向加勒比海沿岸世界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区,而观光游览型游客流动主要指向北美大陆内部主要风景胜地和西欧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二、 旅游演化模式有一些学者把焦点放在旅游流的规模和变化上。不论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旅游者数量往往都随着旅行成本(时间、金钱和精力) 的增加而递减。旅游者进行旅行活动的空间扩展范围往往与闲暇时间的长短有关。1 Miossec 模式Miossec 提出的国际旅游模型中,客源发生地周围具有四个不同的旅游功能圈层。这些功能圈层的形成是由旅游动机、方式和成本等因素决定的。空间距离的远近极大地影响到旅游活动的形式。在观察实际情况时对

5、这种理论模式要进行修订,一些积极因素(生活成本低、舒适气候、历史联系) 会促使这种理想的圈层结构的完善与丰富,而一些不利因素( 特别是政治因素) 将会这制约这种空间结构的拓展。后来,他又对该模式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国际旅游的等级发育模式,并概括了旅游地、交通、旅游者行为和决策者与当地居民态度四种因素的时序演化与旅游开发过程的关系,该模型是解释国际旅游发生演化的一种途径。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基本框架,这种模型体现了一种旅游开发的动态观点,研究了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地和交通网络在时空上的发育过程。Miossec 尝试对区域旅游开发过程的演化推进进行概括,认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行为的变化与旅游地的增加和

6、交通网络的扩展有很大关联。2 Oppermann 模式Oppermann(1993) 在Miossec 模式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考虑了不同旅游者的行为和功能。他把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开发是在原有的设施基础上进行的,在其旅游开发过程中,首都城市起着主导地位,因为其拥有该国主要的甚至唯一的航空口岸,是吸引旅游者进入的主要中介。此外,一些非常规旅游者(流浪者和冒险者) 的行为对于新的有吸引力但缺乏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点的发现和开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常规旅游者则首先在首都城市及其附近进行旅游,逐渐向其他有吸引力的旅游地带扩散,最后形成了整个国家旅游开发的整体格局(Op2pe

7、rmann ,1993) 。3 演化模式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演化模式主要揭示了旅游开发在时空上的推演过程,该模式建立的概念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启发。加拿大地理学家R. W. Butler1980年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地演化模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该模型对于各种旅游演化模式的提出起了很大的启发作用,学者们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订,巴氏本人也随后对他自己的周期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旅游地地理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也纷纷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目前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到底是旅游地存在生命周期,还是旅游产品本身的周期问题。三、O D 模式 对许多地区(尤其

8、是城市) 来说,往往既是客源发生地(Origin) ,同时又是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 ,在大尺度范围内的O D 双向相互作用模式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研究与解释。Thurot ( 1980) 、Lundgren ( 1982) 和Pearce (1981) 各自给出了一些模式。1 Thurot 模式 Thurot 把旅游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种,他的模式集中研究国家之间的国际旅游流动特征,对假定的三个国家A、B 和C 之间的国际旅游流动空间,Thurot认为,在国际旅游流动中,发达国家之间表现为旅游流的双向流动,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客源流向发展中国家。

9、2 Lundgren 模式 Lundgren 把重点集中在地区之间而非国家之间。Lundgren 和Hill1977 年曾经提出国际旅游流动的核心外围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他们把市场和产品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其认知基础是旅游地的开发以城市为核心向外扩散,形成大城市之间水平的旅游流动和由大城市向一般非城市型旅游胜地扩散的垂直流动。在国际旅游流流动这一层次上Lundgren 和Hill 的核心外围模式比较明显,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构成了旅游流发生的核心,而外围发展中国家则形成主要的旅游目的地。这种核心外围空间流动关系的典型例子包括:西欧地中海旅游带、北美加勒比旅游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旅游带

10、等。1982 年Lundgren 又对旅游流的空间等级体系作了分析,他认为地区之间的旅游流动可以看作客源地目的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它们的“空间旅行相互吸引的程度”与大城市的区位特征有很大关系,大城市在地区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具有中枢地位。其他影响地区间旅游流动的因素还包括旅游吸引物、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对旅游需求服务的供给程度。 Lundgren 随后在国家尺度上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实例研究,他对加拿大的研究使他提出了“旅游空间流动的一个概念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加拿大南部中心城市之间水平的旅游相互作用以及从这些大城市向加拿大内地旅游地的垂直旅游流动模式。他发现内地非城市地带的旅游流动是伴随着旅游

11、吸引物的不断发现和交通可达性的提高而发生的,季节变化也使这种流动模式会发生倾斜。此模式还研究了旅游流从这些大城市地带向美国、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温带和热带旅游地流动的情况。4 区域尺度旅游行为空间选择模式 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受到吸引物资源、市场和可进入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是一个在区域经济地域系统背景下演化出的次生地域系统。旅游者的区域旅游行为从理论上为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提供了理念基础。一般来讲,旅游者在进行区域旅游活动时,不同个体在使用旅游地的空间行为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下图给出了依据实地跟踪调查总结出的几种旅游行为空间模式 。模式1 :单一目的地旅游旅游者的大部分旅游动集中在一个目的地;模式2 :线型旅游旅游者选择使用一条线路上的多个旅游目的地,但存在主次之分,主要选择使用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模式3 :基营式旅游: 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基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模式4 :环型旅游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内环旅游好几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模式5 :链式旅游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行的链式游览。上述模式是旅游开发规划者,旅游线路经营者(旅行社) 和旅游管理者都应该注重的问题。在现实情况中,旅游者行为空间模式受到区域内旅游资源分布和游客在区域内旅行兴趣类型偏好的双重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