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14435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知识

2、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2、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2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

4、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章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其内

5、涵包括:1)时空内涵2)社会经济内涵3)可持续内涵:以供定需,不断增强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1)生态环境因素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状况如地质条件、地貌特征、气候状况、水文特点、植被条件和土壤特点等,和社会经济状况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开发状况等,环境污染调查。2)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系统特点、生态环境的资源特性、生态环境问题等调查。3)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生态系统影响效应、环境健康效应、生态经济效应等分析。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依据近二、三年的生态环境调查与监测资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

6、生态环境保护体坛公共提供科学依据。1)确定评价单元2)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3)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区域发展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资料,在生态环境预测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的发展,演变趋势,为区域发展或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包括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等。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生态环境补偿: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使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第三

7、章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2、概念:适度人口、区域政策、区域制度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

8、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区域制度:指一个区域的影响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3、制度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制度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动因。制度创新:指制度变迁的过程,是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小收益差距、激发积极性等。诱发性制度创新: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发动和实施,第四章1、区域发展的经济条件分析1)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量化指标与阶段理论;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二、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2)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

9、域分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 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

10、应状况的变化。3)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2、产业结构概念及产业分类(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按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第一、二、三产业;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辅助、基础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

11、度的划分:资源、资金、劳动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标准产业分类10大项;国民经济统计分16行业4、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第二阶段,B 占 首位,包括: B A C B C A 第一阶段,A 占 首

12、位,包括: A C B A B C 第三阶段,C 占 首位,包括: C A B C B A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5、增长极的概念、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极化效益、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

13、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内涵: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周围区域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面效果,称之为扩散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增长极和外围区域的影响(1)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原料、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创造新的与工资收入增长同步的消费品需求(4)增长极将会推动

14、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迅速将这些发明和技术向有关部门或行业推广,从而使之在空间上得以在区域内逐渐扩散(5)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随着经济发展从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同步地将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7)增长极有关企业及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会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第五章1、劳动地域分工概念;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劳动地域分工模式(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2)大卫李喜图的比较成本说(3)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

15、理论(简称H-O理论)(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6)波特竞争优势理论2、区域优势概念、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3、主导产业概念,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主导产业判定的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二)竞争能力1技术先进程度。2产品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优化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