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143503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劳动工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法无法代替的。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艺术的欣赏,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实施和谐教学法的今天,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1.积极的情感 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积极的情感,回答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可能会

2、有不同的说法。教师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师高尚的情感品质不仅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还能推动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是教师教学科研和创新教育的动力,而且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催化作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对学生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对高尚道德的崇尚,作到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都是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教师的爱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它能激活一个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情绪干扰自己的情绪,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学生。 2.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师顺利地完成教育

3、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系统而繁重的劳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忘我的工作态度,每时每刻都在感染教育着学生。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和外表形象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力更大。如果教师能在特殊场合针对具体教育情境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和语调手势,往往更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志力量,强烈地感染教育学生。 3.广博的学识、创新的精神 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本身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努力给自己进行知识充电,提升人生价值,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才不会千篇一律,毫无差异地重复做功,同时也

4、不会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年复一年的照搬使用。学识广博的教师,会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时间、不断地改变教学、途径、方法,能够与时俱进。他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善于探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的问题。来教育影响学生。 4.良好的观察力 良好的观察力是教师组织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也是工作成功的保证。教师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面对各种挑战。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教育他们。要想了解学生,教师必须细心观察、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远见卓识,才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5.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先行

5、者,在课改过程中,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新的角色转换,掌握新的专业技术,多渠道多网络接收信息,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会”到“会学”,由“静”到“动”,由“空想”到“实践”,由“实践”到“探究”。教师的教学手段能与时俱进,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才能为学生搭建起自立、体验、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二、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 1.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和谐教学的内在要求。和谐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没有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和谐状态的,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设计促

6、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的良好言谈举止和心境、情绪能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积极的而受到鼓舞,于是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感,教师也从学生身上产生了积极的情绪的反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鼓励学生更积极的学习,久而久之,使学生的行为也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和谐的气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对教学过程产生巨大的作用。 2.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作为和谐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它是其他一切素质及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人师表”。教师的魅力也就在于教师的人格力量。学生普遍都具有敬师、从师、尊师和模仿教师的习性,教

7、师的言谈举止、品学修养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潜藏在教师言行中的高尚的人格形象,就是学生很好的教科书,对学生所起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巨大深远的。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学生重量、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顺利地实施和谐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想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加强自身心理品质的塑造,以身示范,来影响教育学生健康发展。教师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我知为你知的事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的世纪的人民教师,要培养高深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以身作则面对问题不害怕,不回避,勇于面对,适时调节才能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仰其人、敬其业”,从而促进和谐教学法的顺利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