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142927 上传时间:2023-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反思及改进方法 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中学 李本媛 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作为一个课题内容进行学习,知识体系系统清晰,老师教学时有据可依,按照教材编排进行即可。这节课的重点是中和反应的判断和应用,难点是对中和反应实质的认识,教材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盐之前进行的,以一句“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引入课题。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我通常是通过完成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指导学生分析:通过酚酞溶液的褪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告诉学生,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并

2、要求学生尝试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写出几种常见的酸和常见的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中的产物分析,进而得出盐的概念和中和反应的概念,同时又可根据图示从微观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接着介绍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简单流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觉得容易接受,感觉教学效果不错。可是在课后的作业及日后的检测中就发现有较多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僵化,不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知识掌握得不透彻,兴趣只停留在颜色的变化上,没有真正理解指示剂变色的原因,从而掌握指示剂的作用,以至于在解题时不知如何下手。如这道题:【例题】 向

3、盛有10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02468101214烧杯中溶液的pH12.912.712.512.311.97.02.11.9(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 mL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mL时,溶液显 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mL时,溶液显 色。(3)当烧杯中溶液的pH=2.1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学生解答这题时在颜色的判断上就经常出错。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进:(1)增加不滴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

4、与稀盐酸反应的对比实验,并进行分析讨论。(2)增加在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并进行分析讨论。(3)让学生讨论分析如果把酚酞换成石蕊可不可以?现象如何?并进行实验。通过增加这些实验和对这些实验的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指示剂的作用,还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丰富的、现象明显的实验也让学生兴趣更浓。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解上述此类题时阻力明显减少,不再觉得无从下手。 2.学生认为酸和碱的反应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都需要借助指示剂才能判断,当碰到难溶性碱时就不知如何判断了。如下列这题:【例题】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1)根据实验一回答:

5、加稀盐酸前,一定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该实验通过稀盐酸与 反应的现象,验证了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学生在解答这题时弄不明白: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那氢氧化铜和盐酸反应会有什么现象?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进:(1)增加了难溶性碱与酸的反应实验,比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的反应。(2)增加了可溶性酸与可溶性碱反应生成难溶性盐的实验,比如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的反应。通过这样的改进,使学生加深了对硫酸铜溶液、硫酸铁溶液颜色的印象,又不会形成思维的定势。 3.学生对酸、碱、盐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混乱,认为名称中有“酸”字的就属于酸,名称中有“碱”字

6、的就属于碱,而造成判断错误。比如下面这道题:【例题】下列各组物质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选项酸碱盐氧化物AH2SO4Ba(OH)2H2SH2O2BNaHCO3Cu2(OH)2CO3KClCOCHNO3NaOHCaCO3CuODHClNa2CO3CuSO4MnO2AABBCCDD 学生的错误率很高,甚至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分别辩而乱答。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进:增加介绍了酸的命名“某酸”,碱的命名“氢氧化某”,盐的命名“某酸某”或“某化某”。让学生反复念几遍,并用适当的练习加深印象,从名称中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对酸碱盐的命名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减少了判断的失误。 4

7、.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不到位,不会分析恰好中和、酸过量、碱过量情况下溶液中粒子的存在情况,造成了解题的失误。如这道题: 【例题】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1)开始时管溶液呈红色(2)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名称为,可能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解答时经常答错。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进:(1)增加复习溶液的有关知识,明确溶液中溶质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的(2)增加简单介绍常见酸和碱的电离方程式,分析常见酸和碱的溶液中粒子的存在情况

8、,从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情况分析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理解恰好反应后溶液中只有没改变的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没有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变成了水分子。酸过量时就还有氢离子,碱过量时就还有氢氧根离子。(3)解释没改变的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就是生成的可溶性盐的粒子,把溶剂蒸发就能得到生成的盐固体。通过这样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能在微粒的层面上理解化学反应,进而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同时又加深了对盐的概念的理解。 5.学生对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比较僵化,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理解应用,认为凡是酸就用碱中和,碱就用酸中和,不会依据实际情况考虑二次伤害、二次污染、成本的问题等。比如下面这道题: 【例题】 正常情况

9、下人的胃液PH为0.81.5 , 相应含HCl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2%0.4%,胃液中HCl过多与过少都不利于人体健康。某人出现反胃、吐酸水的症状,经检查其胃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1.495%(胃液密度约为1g/cm3)。(1)正常情况下,人的胃液显 性。(2)若人的胃液总量为100mL,正常人胃液中HCl的质量范围为 g。(3)服用碱性药品可以治疗胃液中HCl含量过多,你认为该患者 (填能或不能)服用氢氧化钠来治疗胃液中HCl过多,理由是 。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3)小题时,经常有学生回答 “能”,理由是“氢氧化钠能和盐酸发生中和反应”。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进:(1)复习加深

10、对可溶性碱,三大强酸的腐蚀性的认识。(2)回忆在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对强酸强碱腐蚀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应用要理论联系实际,要灵活应用,别把知识学死了。 通过以上的改进后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灵活的运用这个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让我明白了,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让我们老师依托教材展开我们的教学,而不仅仅是在教教材,在照本宣科的当已有知识的传声筒,我们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实验,创造性地完成课标的教学任务,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而不是在照本宣科的教教材,用老师的权威把这些知识硬塞给学生,老师把知识教死,学生也把知识学死,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