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142310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函数图象的平移”教学案例(李林兰已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函数图像的平移”教学案例李 梦 兰1 教学设计1.1教学内容分析几何图形直观形象,直观能启迪思维、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函数图象既是研究函数性质常用的直观依托,也是解决有关函数问题有效的直观方法。在学生已经具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知识之上,来研究图象的平移,与初中讲二次函数图象的变化相呼应,为以后学习函数或向量的平移做些准备,同时有利于巩固、加深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2数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图象的变换问题,类型多、且复杂

2、。而仅就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当时记住了结论,并没有理解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因此解题时错误较多或时间长后忘记得快。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教师就有必要在教学设计上,创设一个使学生能亲身体验自主探索、类比归纳的教学环境,使其真正认识和理解图象的平移,牢固掌握图象的变换关系,为此我运用了“情境问题”的教学模式,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课本上的一个例题:“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1 ,2”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索,研究的空间,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图象的平移规律。1.3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图象的

3、平移变换。能力训练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图象平移变换的探索过程,获得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图象平移变换的讨论,体验数学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克服困难的心理倾向。2、教学过程2.1创设数学情境投影展示:指出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1 ; 2。某同学通过列表找出了两图象之间的关系,并很快画出了图象。他的列表如下:X432101234y=2x124816y=2x+112481632y=2x-2124师:从所列的表中你能发现什么?yxy=2

4、xy=2x-2y=2x+1o生:函数的图象可由函数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一个单位得到。函数的图象可由函数的图象向右平行移动两个单位得到。师:回答得很好!(几何画板展示图象左右平移的动态过程),由此你能发现什么一般性的规律吗?生:函数y=图象可由函数y=图象向左(m0)或向右(m0时,把y=f(x)的图象向左平行移动m个单位,得到y=f(x+m)的图象; 当m0时,把y=f(x)的图象向上平行移动n个单位,得到y=f(x)+n的图像;当n0)或向右(m0)或向下(n0)平行移动n个单位,就可得到y=f(x+m)+n的图象。2.4运用知识 深化认识师:对于函数图象的平移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

5、一起来用它解决一些问题:1、把函数y=2的图象向_平行移动_个单位,再向_平行移动_个单位得到函数y=2(的图象。生:向右平行移动一个单位,再向下平行移动三个单位。师:回答得很好!2、若01,b1,则函数f(x)=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 B、第二象限 , C、第三象限 , D、第四象限。生:选A师:对!为什么呢?生:因为b1,实际上就是把y=ax的图象向下平移|b|个单位。3、要得到函数y=的图象,可将函数y=的图象向_平行移动_个单位。生1:向左平行移动一个单位。生2:不对,应该是向右平行移动一个单位。师:说说你们的理由?生3:应向左,理由嘛,不知道。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的

6、认识出现了分歧,到底谁是正确的呢?我们看一下函数y= 可变形成什么形式?生:y=,呵,原来是这样!4、函数y=的图象以哪种函数图象作为基本图象,通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生:以函数的图象作为基本图象,先向右平行移动一个单位,然后再向上平行移动两个单位得到。师: 函数改变为呢?若y=呢? 生:先分离常数变为,然后再作变换,对于y=也一样。师:对于同学们今天提出的其他问题,这节课不能完全解决,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在以后的课上我们将逐渐解决。3、教学反思1.函数图象的平移在以往的教学中相对较为分散,教师在处理此内容时,基本上都是讲解例题后,给出结论,然后强化练习。这样的教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学生的

7、思维自始自终处于被动状态,对知识理解并不深刻,因而接受和应用的质量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我们经常在办公室听到“唉!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但学生仍然要出错,真没办法”的原因之一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新的教学方式,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正是这一指导思想的载体,它能有效地填补传统教法的不足,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能收到奇效。如这节课就是以函数列表的方式创设了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课本例题既是如何运用知识解题的精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正是这些典范的作用,学生才初步学会了怎样进行数学思维,怎样运用

8、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解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题过程。例题的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处理好例题是落实知识到位的关键一步。这节课利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处理例题的一贯做法:老师讲,学生听;而是以三个函数的列表创设了一个数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类比归纳来学习新的知识,让人耳目一新;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均得到了落实。3.前苏联维果茨基指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认为,教学要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把它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之中。只有建立在“最近发展区”之上的学生心理过程,才是积极有效的过程。因此

9、,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应将教学建立在“最近发展区”水平之上,这样,才有利于灵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等创新思维特征的体现。这节课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利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创设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比如课堂上,学生在通过给出的问题情境发现了左右平移的规律后,很快就提出了能否上下平移,怎样平移的问题(问题1)。4.运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可变因素较多,教学意外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这对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预设,课上的教学机智和生成评价等,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堂课的设计,我希望能把自主研究和目标研究、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10、、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有序和谐的展开。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总的来说体现了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思想,基本上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学生在思考交流提出问题时,对学生的诱导不够,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思维目标,因而导致学生虽然提出了问题,但不太集中。比如有些学生提出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是什么?有没有反函数等问题,与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相离甚远。(2)学生在完成情境作业即提出问题教师展示后,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一些归纳分析,然后再进行讲解,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集中、筛选做得不够,对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也预设不足。因此课堂上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展示,其中还有些

11、问题是重复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提出问题,主要是探究交流不够。(3)学生之间的活动少了些,而且囿于多媒体课件的限制。比如在学生提出了问题:“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关系?”时,如能抛开多媒体,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多给点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间的关系,然后教师再讲,引导学生探索、提出一般规律,这样可能会更好些。又如函数y=的图象的形成是很多同学存在认识误区的地方,应给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亲身探究。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有些同学认识还是模糊的。参考文献:1吕传汉,汪秉彝等.数学情境与数学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

12、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43吕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2-764杨孝斌,吕传汉,汪秉彝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4)5石小康.高中“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践“函数的应用”教学案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张让琛.高中“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实践“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教学案例.数学教育学报, 2003,12(4)(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550001)点 评:(1)数形结合,设疑激思通过列表法画几个相互关联的函数图象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2)合作探索,发现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作图验证,进而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3)注重应用,反馈释疑让学生利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