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141729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扩大就业潜力、解决就业供需矛盾对策研究(城关区就业服务局)就业和再就业是近年来我国的一个工作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并没有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日渐突出。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下降态势,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这一水平,就业和再就业的形势将相当严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高度关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多次召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会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推出创业小额贷款,减免各种收

2、费,并在人事、户口、社保等各方面调整政策,使之有利于创业和就业。兰州市城关区作为西部地区正在快速崛起的一个省会城市中心县区,与沿海和内地发达城市相比,无论经济总量和就业规模都与之相差较大,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在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地工作。为“4050”下岗职工开放公益性就业岗位,为待业和下岗职工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工商部门通过简化手续减少收费为兴办中小企业和增加就业提供条件,通过采取税费减免,政策投入,社会保险补贴,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等一条列有效措施,创新就业机制,扩大就业门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

3、向城市转移,这都给我区就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如何解决就业压力。挖掘就业潜力,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扩大就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十二五”时期将是全市继续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时期。“十二五”期间,新生劳动力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和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全市就业问题超于严峻。展望“十二五”时期全市就业与再就业形势,其有利因素很多,但存在的压力也不小,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扩大就业面临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第一,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增长快,据2011年全市劳动适龄人口6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0.%

4、。第二,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大量富于人员从企业下岗或失业,农村也存在大量富于劳动力。第三,外来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关区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会城市,处于快速崛起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来我市流动就业。据2011年全市流动人口规模超过30万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及农村流向城镇的人口。相当于全市总人口的1/3,按50%为劳动人口计算,全市要接纳50万外来及农村流向城镇的劳动力来我市就业,这些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背后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后备军,供给量大。“十二五”时期,预计仅外来劳动力来我市流动就业人数每年要超过40-50万人左右。第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

5、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的弹性系数降低,就业需求减少。(二)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和熟练工种难以招到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一些非技术工种和非熟练工一旦失业,就往往难以实现再就业,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员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从就业人员的结构可以看出,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普通工种劳动力过剩和高新技术工种劳动力短缺现象并存,将极大地影响劳动就业的质量和数量。(三)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个体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限制过多,个人就业的行业准入和创业准入门槛过高,也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难以上升。从世界各国的规律

6、来看:许多国家劳动力的65%80%在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就业,发达国家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是4555个,而我国只有53%的劳动力在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中就业,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不到30个。由于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不足,造成失业人口过多,将会形成大量的低收入和微薄收入人口,从而带来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扩大,基尼系数也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11年已经为0.55,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基本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民用住宅建设用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耕地面积逐

7、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省外流动就业。“十二五”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强,在西部崛起的目标实现,这有利于我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劳动力的流动。从近期看,我区改革发展势头及城市化进度在不断加快,将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势必加剧城镇的就业压力。“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每年将增加劳动力供给30-50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30万人。(五)困难群体就业压力突出由于部分城镇失业人员,下岗失业职工,整体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年龄偏大,与其他人群相比,就业的竞争力不强,势必增

8、加新的就业压力。据抽样调查,下岗职工普遍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超过60%;受教育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占36%,技术水平偏低,初级技能以下的占17%。这些人群就业比较困难;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就业困难群体。妇女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近年来,劳动力资源长期供过于求,加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及对于工作的适应性和目前有关女职工保护的费用都需企业承担的原因,女性就业难的现象比较突出。(六)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不够完善制约着就业工作一方面,就业和再就业经费紧张,尤其是市、区、街道劳动力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供需双方对劳动用工需求的了解。另一方面,目前,各级职业培训机构对就业

9、人员培训起点及培训质量较低,大部分只是培训初、中级技术,难以适应高技术人才需求的要求,同时,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也导致劳动者就业相对困难。二、扩大就业措施和建议(一)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就业的稳定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做好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根本措施。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全面贯彻国家市场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控制失业率作为优先目标,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把创造更多的就

10、业岗位摆到突出位置。要处理好经济现代化和促进就业两者关系,选择适合本市市情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要制定开发就业岗位数量,并层层落实到每个工作部门、每个单位。每项宏观经济决策都应对扩大就业的规模数量、质量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二)落实市场就业方针,建立就业调控体系现阶段要建立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因此,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工作思路,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辩证关系,政府工作重点转向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建设市场、搞好社会保障,建立和完善一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和措施。一是加快促进就业的立法步伐。

11、 将促进就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将企业、社会、政府各部门开发就业岗位由“道义责任”上升为“法律责任”,由选择义务上升为强制性义务,用法律手段将就业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二是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建立全民创业的优良环境。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出台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按照促进就业的标准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进行疏理,制约就业的政策措施必须坚决进行调整,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优惠扶持的力度。扶持政策应做到重点突出,在促进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区服务、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就业、弱势群众就业、劳务输出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实现就业岗位开发的重点突破。为全民创业建立

12、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要引导广大群众破除等、靠、要陈旧思想,树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就业观念。各级新闻宣传部门,要运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就业的先进典型。电视台、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都要设立就业的专栏、专版,扩大就业宣传,积极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探索就业门路,积极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培育的导向作用。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市、

13、区、街道三级联网,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信息网络,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加强职业介绍机构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拓宽就业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意识。要重视民办中介机构的发展,将民办中介机构作为民营经济来发展,按照“加快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发展,培育以公益性为主,民办中介、中外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网络,满足各类人员、各用人层次需要。三是进一步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规范管理。四是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特别关注和帮助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就业困难群体。这些困难群体包括:年龄偏大、失业时间较长、夫妻双方同为

14、失业人员;与企业签订至法定退休年龄保留养老、医疗保险关系的“协保”人员;部队随军家属;残疾人等。作为就业困难群体,应继续通过政策性安置、政府购买岗位、鼓励用人单位招用等方式予以妥善安置。(三)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开发就业岗位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应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发展多种类型的经济,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应加快公路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主体

15、以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以促进和扩大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渐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失业和下岗职工从事民营经济和从事个体经营,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11年底,我区私营企业达3000家,个体经营户达1万家,而同期国有企业个数和从业人员呈下降之势,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市就业的主渠道。应加快步伐,取消对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在信贷分配、经营范围等方面的种种歧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公制经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大力提供个人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等。要抓住机遇,通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个体私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采取进一步放开经营范围等措施

16、,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并吸纳城镇失业人员。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注重发展大企业集团的同时,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要重点扶持就业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进一步简化中小企业设立审批程序,放宽准入限制,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应制定优惠政策,特别是要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实行贷款贴息或提供贷款担保,为中小企业解决开业融资困难。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应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随着科技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既要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要发展家庭护理、健康顾问等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四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市就业结构的问题在于就业过分集中于一、二次产业,全区第三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单位的从业人员的50%左右,与沿海城市和内地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占60%以上差距更大。第三产业在同样的资金投入条件下相对多地吸纳劳动就业人数。当前,一些东南亚国家面对失业人员增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