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13569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江堰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说明策划报告书.doc(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XX东园至XX片区游山道恢复重建工程(二)项目业主 2007年3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并在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合并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并设市委派出机构党组。管理局内设有办公室、劳动人事处、市场营销处、规划建设处、财务处、文化演艺处、门票处、游客中心。下属单位有青城山景区前山管理处、青城山景区后山管理处、都江堰景区管理处、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待组建)。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同时加挂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

2、主要负责景区规划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宣传营销和景区日常管理等工作,使景区管理工作形成“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营销”的旅游管理格局。 (三)项目性质灾后恢复重建(四)项目地点都江堰XX公园内(五)项目内容及其规模新建栈道约700米改建道路1000米扩宽道路约2000米观景廊亭、平台约1200平方米地面改造新建栈道起始平台面积300平方米4、廊亭 廊亭的设计主要是结合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和游人休憩的地方以及观景的地方。主要规模如下: 若华亭20平方米 小擂鼓坪亭廊150平方米 中擂鼓坪管理用房120平方米,中擂鼓坪地面改造1000平方米 凝翠轩(游客休憩处)100平方米 守

3、堰廊(景观走廊)100平方米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建道路、新建栈道、扩宽道路1、改建道路1、景观栈道磐延山势修建木质栈道,加入水文化元素,将游人引入XX其他景点。2、若华亭景观节点主要的景观点和游客停留点,有良好的视线,可观赏都江堰风光。3、城墙展示结合现有的老城墙遗址,融合相关历史元素,形成自然风光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走廊。4、大擂鼓坪结合现有景观,适当增加历史元素,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景观节点。5、凝翠轩游客休息的地方,走完栈道,开始新的游览道路的转折点。6、小擂鼓坪利用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作为游人观景休憩的场所。7、道路系统改善拓宽现有的道路,让位于主要游览环线上的步行道宽度在

4、2.4米左右,全部采用生态材质,同时适当保留现有的爬山道路,为当地居民和爬山爱好者适当提供便利。(六)项目周期根据总体重建规划,本项目拟于2010年1月底以前完成可研、立项、报批和初步设计阶段;2010年3月底前完成施工图设计、招标阶段;2010年4月初开始施工,2010年9月底建成,施工期为6个月。(七)项目总预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建设投资1200万元,资金来源为争取中央灾后重建基金及自筹资金二、 可研报告概要(一)可行性研究编制依据一、国际公约、国家、四川省法规、条例和标准体系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

5、例、四川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国家法规。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相关政策1. 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31号;2.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3. 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8年;4. 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重建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5.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6.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川府发200820号);7.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6、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成府发200851号);8.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9. 青城后山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规划;1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11.业主提供的其它基础数据和资料;(二)可研报告编制单位四川红云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咨询资格证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工咨丙127200080010。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都江堰XXXX景区旅游发展格局与空间结构要求2、项目是发展和保护XX景区灾后重建的规划要求3、项目是旅游业发展与提档升级的机遇4、项目是都江堰市经济恢复与快速增长的需要二

7、、项目建设的意义1、项目建设有利于扩大对处开放与国际接轨2、项目建设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3、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四)项目建设的依据1、该项目已列入国家、省、市、县“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实施规划,符合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景观恢复设计规划。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的损坏严重,使都江堰XXXX景区部分游行步道和景观节点损坏需要修复或新建,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及部分景点需要修复或新建。(五)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一、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有利的影响二、项目对所在地区居民就业有有利的影响三、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环境有有利的影响四、项目对所在地区文化、教育、卫生

8、有有利的影响六、项目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有有利的影响五、项目对所在地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容量和城市化进程有有利的影响(六)可研报告编制内容及范围编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分析、市场需求分析、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社会评价、风险分析。(七)可行性研究综合评价与结论本项目的建设也符合XX景区灾后重建发展规划,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良好的建设条件,规划方案合理科学,功能结构合理,建成后能满足XX景区旅游对XX景区容量和旅游配套服务的需要,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和社会效益上是可行的,对推动XX景区的旅游业

9、和都江堰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 项目区域概况一、都江堰市概况及总体规划概要(一)都江堰市的自然概况都江堰市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 都江堰是四川省省辖市,成都市代管。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东南距四川省会成都市48公里。介于北纬30443122,东经1032510347之间。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东与彭州市、郫县、温江县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东西最大横距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8公里,总面积1207平方公里,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现辖19个乡镇和1个产业开发区,总人口63万,其中

10、城市人口23万。都江堰市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5.2,月份平均气温4.6,7月份平均气温24.7。年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238毫米。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常年保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全市森林覆盖率52.8%,城市森林覆盖率40.4%,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天然氧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 人,正是都江堰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全市人均寿命达到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岁,成为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两个不同的自然过

11、度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六山一水三分田。最高处在虹口乡光光山,海拔4582米,最低处为沿江乡三滴水,海拔592米,市区平均海拔720米。在地貌上以岷江为界,河东诸山属龙门山脉,河西诸山属邛崃山脉。正是大自然对都江堰市的眷顾与厚爱,让这里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现有高等植物3012种,动物11000多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珙桐、银杏等珍稀濒危植物46种,有我国离特大城市最近,面积达3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二)区位优越都江堰市处于“九寨、黄龙成都、都江堰乐山、峨眉”黄金旅游线的枢纽,距成都市

12、区和双流国际机场分别仅有40分钟、60分钟车程,境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运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成都平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其经济辐射半径立足成都,覆盖西部九省一市,成为合资企业抢占西部发展空间的桥头堡。都江堰市是国际旅游名城,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有“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都江堰市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市是山水园林城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市域林木覆盖率达70%,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年平均

13、气温15.2,空气质量和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人均寿命77.1岁,比全国人均寿命高5.7岁,有“天然氧吧”、“长寿之乡”的美誉;都江堰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城区矗立,山水城林堰相融,人与自然和谐,都江堰市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三)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拥有省级重点开发区四川省都江堰科技产业开发区,以及四川、江苏两省政府支持建立的四川江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为四川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搭建了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合作平台,下设三个专业园区:青城桥科技产业园、青城山IT产业园和金凤材料工业园。开发区先后投入10多亿元,在核心区已形成了“三纵三横”的交通网络

14、;区域内水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有变电站23座,供电能力强,质量稳定;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达30万立方米,自来水日供水能力20万吨;垃圾处理厂日处理200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8万吨;光纤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全境。(四)资源丰富都江堰市不仅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色地貌,而且有从海拔500余米到4500余米的巨大高差,形成了多个垂直气候带,产生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同时,还有极其丰富优质的水资源和农产品资源,具有发展中药材种植、开发、生物制药和发展绿色食(饮)品、有机食(饮)品等产业的最佳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良好,都江堰市科技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荣德组织工程和扬子江药业等为代表的

15、生物制药,以宁江机床和都江机械等为代表的精密机械,以拉法基建材和双良高分子材料等为代表的材料制造,以东软信息技术基地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以台湾益华和南宝蜂产品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九兴印刷包装和连云港中金医药包装等为代表的印刷包装等等,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五)人才资源充沛都江堰市及成都市拥有大中专学校68所,在校学生24.2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博士点181个,博士生导师523人,博士后流动站41个,在蓉两院院士2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0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108个,重点实验室12个,各类科研机构2700余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4个。在电子、生物、新技术、新材料、光学、光纤通讯、核技术应用、激光等高新技术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优势和技术开发能力,是发展IT产业、生物制药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清洁工业的理想港湾。(六)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都江堰市是四川省首批外经贸工作重点县(市)区之一,又是国家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配套协作区,入驻企业全面享受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制定的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同时,都江堰市政府对重大投资项目还将给予财政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