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127657 上传时间:2024-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大观楼长联鉴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孙髯撰昆明大观楼联【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云:“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2)滇池:现为我国第六大淡水湖。(3)岸帻:岸在这里做

2、动词,推高的意思。帻即头巾。岸帻这是推高头巾。(4)骧:指马昂首奔驰。(5)神骏:骏即马,神骏即为神马,这里指昆明的金马山,该山在昆明之东面,故曰:“东骧神骏。”(6)翥:即飞翔。(7)灵仪:凤凰为灵禽,凤凰来仪,称为灵仪。这里以灵仪代指昆明西面的鸡碧山。相传曾有凤凰鸣其上,当地人不知是何鸟名系称其为碧鸡。此山也由此而得名。(8)蜿蜒:即指昆明北面的蛇山,该山有如长蛇曲折前伸,山势蜿蜒而去。(9)缟素:缟即白缯,素乃生帛,均为洁白。这里以缟素代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10)高人:即旧时说的“高士”,他们是一些蔑视权贵、退隐山林江海的封建知识分子。(11)韵士:即诗人。(12)蟹屿螺洲:即指散落在

3、滇池中的小岛。它们有的形似螃蟹,有的状如泫螺。(13)风鬟:即高髻,有如风吹,显得蓬松秀丽。(14)雾鬓:指双鬓梳裹的似薄雾。(15)蘋天苇地:蘋指水草;苇指芦苇。蘋天苇地,泛指水草之多、芦苇之茂。(16)翠羽:泛指各种翠绿色的禽鸟。(17)丹霞:即红霞。(18)孤负:孙髯原作为辜负,1888年赵藩重书时写作孤负。孤负与辜负相通。(19)九夏:即夏季中的90天。(20)芙蓉:即莲花。(21)三春:即春季中的三个月。(22)把酒凌虚:高举着酒杯对着天空。(23)汉习楼船:据史记武帝纪及史记平淮书载云,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发谪吏穿昆明池”,周围40里“治楼船高十余丈”

4、以操习水军。(24)唐标铁柱:典出新唐书及大唐新语。云公元707年,因“吐蕃及姚州蛮寇边”,唐中宗遗御史唐九征率兵回击,大败之,在今云南祥云县建铁柱以示纪念战功。(25)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写字时镇纸用。相传北宋初年在论定边界时,宋太祖赵匡胤竟手持玉斧沿着地图上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置大渡河以外而不顾了。(26)元跨革囊:革囊即皮筏子。据元史世宗本纪云,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孙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统兵取云南,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收回大理,统一云南全境。(27)伟烈丰功:即丰功伟烈,指功业多而且伟大。(28)尽珠帘画栋:珠帘画栋,形容宫廷的豪华,以珍珠串成帘幕,以雕梁

5、彩画构建宫室。尽:尽管之意。(29)卷不及暮雨朝云:卷即卷起。“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系王勃滕王阁序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的化用。(30)断碣残碑:碣为圆形的碑。历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碣碑,经过风化雨蚀而断裂残破。(31)苍烟:暮色苍茫中的烟雾。(32)落照:落日时那昏暗的光线。(33)几杵疏钟:寺庙中那疏落的钟声。(34)一枕清霜:一觉醒来,遍地寒霜。(35)孙髯,字髯翁,号颐庵,自号“咒蛟老人”、“万树梅花一布衣”。生于清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0余岁。孙髯一生勤奋,著述甚丰,有金沙诗草、永言堂诗文集;纂辑过国朝诗文、滇诗等,惜佚失。仅有孙髯翁诗残抄本、滇南

6、诗略传流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这副长联。(36)大观楼: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滨,在今昆明大观楼公园内。园林初辟于明代。大观楼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楼前悬挂的孙髯长联为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至清咸丰七年(1857)毁于兵燹。现存三层楼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长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长联注解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高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

7、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

8、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鉴赏】大观楼长联气势磅礴。上联写滇池风物,似一篇滇池游记;下联记云南历史,似一篇读史随笔。上下联各90字,全联计180字。是一篇有声、有色、有情的骈文,妙语如珠,诵之琅琅上口。该联想像丰富,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被誉为海内外第一长联,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上联突出一个“喜”字,喜溢四方,绘出了一幅颇富滇池风物特色的风景画。作者登临楼上,首先写眼前那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海,写作者敞开衣襟、推开头巾观海的高兴劲。接着写大观楼四面的景观:把东边的金马山

9、比喻为奔驰的神骏;把西边的碧鸡山比喻为凤凰在展翅挎翔;把北边的蛇山喻为长蛇有蠕动;把南边的鹤山喻为仙鹤在扇动着洁白的双翼。凭楼四望之后,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里,那一处处螃蟹和海螺状的岛屿边缘,有如少女的鬟髻和鬓发,在微风和薄雾中散发着幽香;那一簇簇的水草和瑟瑟的芦苇,似禽鸟那五彩缤纷的羽毛点缀着水中的云天和红霞。前面,作者在观看滇池和四周的群山后,曾发出:文人学者们,何不选择这名胜地的高楼登临欣赏一番的感慨!这里,作者在描绘了眼前池中的胜景后,再次由己及彼,概叹:不要辜负了美好的胜景吧那四周飘香的稻谷,那波光万顷的浪涛,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风中的杨柳。作者通过写景抒情,那心旷神怡的喜悦

10、之情跃然纸上。下联勾勒云南的历史,重在一个“叹”字上下功夫。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展示出了一幅颇耐人玩味的历史画卷。作者乘兴看够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立即联想起云南风云变幻的历史,发出了无限的感叹千古的英雄豪杰们,都随滚滚的历史长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视一代的汉武帝,为了打开西南通途,曾在长安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大唐皇帝曾册封南诏,立铁柱刻颂功德;宋太祖竟挥镇纸的玉斧,划疆立界,让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于1252年奉命从甘肃经四川,乘坐牛皮舟,先占云南灭大理,招降吐蕃,继伐中原,扫平内乱,迁都大都(今北京),故灭南宋,定国号为元。这一系列壮观伟大的场面,费尽了英雄们的移山心力,

11、然而这一切,犹如彩楼帘外萦绕的朝云,不等珠帘卷起,便在潇潇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纪颂功德的词句,都随着那断碣残碑,埋没在夕阳和农家的炊烟里。留给我们的只是寺庙里传来的钟声,江岸边点点的渔家灯火,天上南飞的两行秋雁,还有那睡在山林间文人雅士醒后的一身清霜!这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叹!长联抒情叙事,层次分明,情景交融;长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长联内涵美质,外溢华采,意境高妙,气势非凡。是对联史上不朽的杰作,影响甚巨。大观楼长联是诗、是画、是历史的镜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这种远见卓识,隐寓于联中的字里行间。故道光初,任云贵总督的阮元读完长联后惊呼:长联有“汉、唐、宋、元之丰业伟功,总归一空

12、”之意,是影射大清朝,遂仗势摘下原联,擅加篡改。其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州,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一般认为阮元改联减弱了长联的气势,缩小了长联语言的内涵,使长联文气呆滞不协调;阉割了长联的内容和精神,尤其是将

13、“伟烈丰功”尽为“爨长蒙酋”,牵强附会,为达到篡改目的,到了不择手段胡乱用典的地步。阮元这种违反民心民意的举动,使昆明人哗然,纷加斥责。据滇中琐记载,时人作诗讥讽之。诗云:“软烟袋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诗借谐隐之法,以“软烟袋”谐“阮芸台”(芸台是阮元的字),用以讥讽嘲讽他。阮元一离任,孙髯的长联又挂出来了。阮元在清代颇负文名,著作甚丰。清史稿称他“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可谓名重一时。然高名显位,自负改联,难免留下笑柄。除阮元之外,清代另一位官僚程月川,亦随意将孙髯之佳联在21处胡编乱改,其篡改联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巾岸帻,喜茫茫宽阔无边!看东骧

14、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高人韵士,定当击节讴歌。况栏外树色江声,随地皆诗情画意;更云开雨霁,何时不鱼跃鸢飞。登斯楼也,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风,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争欲同符天地。至今日离宫别馆,悉化为芳草长林;并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夕照。游于浦者,只剩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一行秋雁,两岸芦花。孙髯佳制遭劫,被清代官僚两次砍杀,然而,众人慧眼识骥,终于恢复孙髯联之旧观,使长联与山河同辉,与日月同在,对后代楹联创作影响甚巨。陈毅同志看完了这副长联之后,赋题大观楼诗一首,赞云:“滇池眼中

15、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郭沫若亦赋诗赞云:“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毛泽东同志对大观楼题联尤其推崇。据杨尚昆同志对毛主席的几点回忆中说,毛主席“国内有些有名的对联他一口气能背下来,比如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个字的长对联,他就能背下来”。阮元改窜大观楼长联楹联丛话说:闻阮芸台先生督滇时,曾改窜数字,另制联板悬之,而彼都人士,啧有烦言,旋复撤去。近先生以改本寄示,因并录于右(后),以质观者。看来阮元“改窜”之举,是在他“督滇”期间利用职权干的。不过,当地人不买账,只好撤去。他有点不服气,就把“改窜”的文字寄给了梁章钜,试图得到梁章钜的支持。一场笔墨官司就这样开场了。阮元“改窜”之处如下:1孙髯:披襟岸帻阮元:凭栏向远阮元似乎更通俗一点。但孙髯更有个性。披襟,敞开衣襟,岸帻,把头巾往上推一推。登楼累了,热了,凉快凉快。这是极富形象性的佳句,显然比阮元略胜一筹。2孙:空阔阮:波浪阮词似乎更形象,其实大可不必改动。3孙:神骏阮:金马阮只是更具体一点而已。但略嫌粘滞。4孙:灵仪阮:碧鸡阮具体。但在当地人看来,空灵一点也无妨。5孙:蜿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