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12679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秋天教案 鲁教版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教学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秋:导入新 ,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二)诵秋:1.抽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学生互评;3.老师范读,学生听(听节奏、听感情)(也可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学生评,老师随机点拨;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

2、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汇报探究结果;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声一起歌唱秋天 (出示配乐画面,学生齐背秋天)。(五)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研讨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1.老师出示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学生齐读: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3、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刘禹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2.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秋天的诗句。(二)导入新课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少关于秋天的佳词妙句,下面我们学习一首现代诗人何其芳所写的现代诗秋天,看看作者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三)简介作者:何其芳(19121977)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

4、表诗歌和散文。1939年他与卞芝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四)老师讲解全诗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栖息”一词意味隽永,是拟人。第二幅画面

5、是“霜晨归渔图”(或“渔家秋景图”)。画面包含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冷雾”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本节诗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

6、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六)教师讲解: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丁丁(zhng zhng)鳊鱼(bin)寥阔(lio)梦寐(mi)2.解释词语枯涸:干涸,没有水了。清洌:水清。梦寐:睡梦。3.填空晨曦比往日更柔婉,毛栗变得褐色可爱;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 玫瑰在郊外盛开。4.诗人何其芳,现代 诗人 、 评论 家。本诗选自 预言 二、阅读(一)5.作者写到“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组怎样的图景?答: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6.文章的语言

7、优美,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谈谈你读完此诗的感受。答: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能看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7.诗中洋溢着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答:喜爱和赞美之情。8.你能说说你经历过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吗?(能写出秋天的特点即可)9.请仿照例子,结合加点词语品析下面诗句。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品析:“满披”形象生动,“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清净润泽的声像画面。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品析:秋天特有的景致。充满诗情画意。以问句出现,语言摇曳多姿。“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

8、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十、板书设计:秋天何其芳农家丰收图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十一、课后小结: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附送: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 冀教版教材分析: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文中记叙了一个

9、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制制度下人民的悲惨生活,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能够主动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感悟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0、。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并进行续写,从而升华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勤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感悟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重难点分析:l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主要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本文重点。l 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从而突破难

11、点。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我们都学习过哪些关于穷人的文章?2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3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出示课件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他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二、初读课文,理通文路。1课件出示初读提示:(1)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个词,遇到不懂的词,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读通每句话,读不熟的地方多读几

12、遍。(2)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2教师检查初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着重正音。(2)全班交流思考的问题穷人指:桑娜、渔夫、五个孩子、西蒙和她的两个孩子。课文主要写桑娜在等出海未归的丈夫,却发现邻居西蒙死去了,决定收养她的两个孩子。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内容。1课件出示再读提示:默读课文,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全班交流。出示课件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

13、个遗孤。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导入新课: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穷人背后的感人故事。二、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将回答的问题进行梳理。交流预设: 出示课件(1)从屋里的装饰看出“穷”。例如: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2)从他们的吃、穿看出“穷”。例如: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

14、菜只有鱼。(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例如: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她自己从早到晚不停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了。我不在,你在家做些什么呢?”(4)从西蒙死去的情景看出“穷”。三、体会穷人那四处流溢的“富有”。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课文哪里体现了他们的“富有”?交流预设:出示课件1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餐具在隔板上闪闪发亮。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可以看出他们虽然穷却非常的勤劳)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么做不可。(“这样做”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她本能的把孩子抱回家,看似矛盾的一句话,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3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呀?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桑娜的心理看似犹豫不决,但是却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带给桑娜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4桑娜沉默了。(桑娜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