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11998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尊重孩子人格、保持健康心态.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710岁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710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到了710岁这一阶段已经基本上趋于稳定,形成了孩子自己的行为特色。也就是说,710岁这一阶段,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孩子也就有自己鲜明的性格与特征。在“赏识纠偏并举,塑造良好行为中”一文中,我们曾对“无意识心理模式”作了简单的介绍。所谓无意识心理模式,就是指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如说话的口气,走路的姿式,胆量的大小,性格的内倾与外倾、孤僻与开朗等等。由于我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都是有模式的,能被人们了解、观察和掌握,具有自己个人的行为特色,也是自己不同

2、于他人的一种外在表现,代表着个人的性格与特征。所以,无意识心理模式已经形成,个人的性格与特征也就基本上趋于稳定,个人的行为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会有体会。在孩子46岁这一阶段,你若打孩子,孩子只会哭。而当孩子到了710岁这一阶段,你若打孩子,孩子的反应与46岁这一阶段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会哭;有的会不哭,让你打,一声不吭;有的会躲会跑;有的会和父母对打;为什么孩子710岁这一阶段和46岁那一阶段在对待父母的“打”的问题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又反映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什么特点呢?它所反映的正是:处于710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意识已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孩子已经有了自

3、己的思想观点,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由于这时的孩子,意识已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否,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于710岁的孩子,意识已经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有了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能用意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们也就能通过意识的努力形成新习惯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表示孩子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我们讲,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代表着孩子的性格与特征。由于孩子许多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基本形成,孩子从

4、小形成的各种习惯也就基本趋于稳定,孩子的行为也就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们这里所讲的“各种习惯”,是指孩子自出生以来就具有的凌乱的本能行为在以后的发展中,被逐渐地系统化、模式化后,形成了孩子自己行为的特色,如孩子从出生就会哭,会笑,手脚会乱动等等。我们上面所讲的孩子的习惯,只是孩子习惯的一个方面。其实,孩子还有另一种习惯的形成。而这种习惯,不是在孩子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孩子意识的作用下形成的;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的系统化、模式化,而是孩子本能行为所没有的;不是在孩子长大以后不能记得自己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而是在孩子的脑海里能够留很清楚、很深刻的印象如,孩子什么时候学会骑自行车

5、,什么时候学会电脑打字等等。骑自行车和电脑打字,是人的本能行为中所没有的行为,不是孩子无意识的习惯行为。但骑自行车和电脑打字,又实实在在是一种习惯动作。如果骑自行车的动作不能形成习惯,也就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如果电脑打字的动作不能形成习惯,也就没有学会电脑打字。然而,这种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习惯正是通过意识的努力而形成通过学习而形成。我们讲,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习惯,并不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而是在有意识的情况下,通过自己意识的努力而形成的,与无意识的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看起来,两种习惯都是习惯,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但你只要仔细分辨,它们则有许多的不同:一个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

6、程中形成的,另一个则是在自己意识的作用下、在自己意识的努力下形成的;一个是自己长大以后不记得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另一个则能够很清楚地记得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由于无意识的习惯,是人的本能行为的系统化和模式化,代表着人的“性格与特征”,所以这种习惯的内在心理表现,我们把它叫做“无意识心理模式”。而在意识作用下通过意志的努力而形成的习惯,是人的本能行为中所没有的,是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代表着人的“知识与技能”,所以这种习惯的内在心理表现,我们把它叫做“意识心理模式”。所谓意识心理模式,就是指人通过学习知识而形成的一种新习惯。如果你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就在你脑子里形成了习惯

7、,你就有了运算的知识;如果你学会了开汽车,开汽车的动作就在你心理形成了习惯,你就拥有了开车的技能而这些知识与技能,却是需要意识的努力,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习惯。710岁的孩子,由于意识已经在他们的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能够通过学习知识形成新习惯。加之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化教育,他们当然地通过学习知识形成新习惯,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他们也就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活动,达到自己的目的。王丹的女儿会用写日记的方式来抗议母亲的行为,表现为孩子已经能够用自己意识的努力形成新习惯,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并运用自己所建立的新习惯(意识心理模式)达到抗议母亲的目的。这也就是这一

8、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孩子表现于外的,给人印象、能够被人观察和了解的各种习惯性格与特征(无意识心理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孩子内在的意识活动又在心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孩子能够通过意识的努力不断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新习惯建立意识心理模式,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综合在一起,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其实。它所能说明的也就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所以,710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时期。这也就710岁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二、人格的含义我们讲,710岁这一阶段,是孩子人格的形成时期。那么,什么又是人格呢?其实,说起“人格”这个词,再也没有比它复杂、更难以下定义的了。到目前为止,有关人格的定

9、义不下数百种,但却还没有哪一种人格定义真正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和认同,或者说,还没有哪一种人格定义真正地反映出人格的本质、概括出人格所具有的实在内容。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并非是从法律意义上去讲的人格,也不是从道义上去说的人格,更不是从行业特点上去阐述的人格,而是从心理学意义上,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的人格。人格的形成,是孩子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标志。那么,从心理学意义上,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人格,来阐述人格的意义,又怎样来给人格下定义呢?所谓人格,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和多年来对人格问题的探讨,那就是:以无意识心理模式为外在表现形式,以意识心理模式不同组合为手段的意识活动方式。对于这一问题

10、,我们可以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角度,分三个方面来进行把握。1、孩子表现于外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各种无意识习惯)已经基本稳定。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所谓无意识心理模式,也就是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由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代表着人的性格与特征,能被人们所观察和了解,成为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人的外表、体型、性格、气质等等。比如某位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教师的外表,说话的口齿,讲课的动作、风度,以及他的性格、气质等等,这些都是能够被人所观察和了解的,也就形成了教师的外在表现。人的这些外在表现,都是有模式的,也就是说,都是形成了习惯的。但这些

11、习惯,一般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成为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外在特征。如案例中王丹的女儿做事性子慢,磨磨蹭蹭的,正是孩子的一种外在表现,代表着孩子的性格,成为孩子行为的一种特征。710岁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已经形成,孩子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已经基本上趋于稳定,所以我们许多做父母的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辨别出谁是自己的孩子。那是因为孩子的体型、模样,走路的姿势呀等等,已经定型,成为孩子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所以,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孩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一旦形成,也就成为孩子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很难被

12、改变过来。这也就是孩子人格形成的第一个标志。2、意识心理模式是孩子内在意识活动的一种手段。我们在上面已经对意识心理模式作了介绍和进行了探讨。由于意识心理模式,是孩子通过意识的努力,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而形成的新习惯,代表着孩子的知识与技能,成为孩子意识活动所凭借和运用的手段。但由于孩子通过意识的努力不断地学习知识,形成新习惯,使孩子拥有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多,如孩子既有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又有语文知识、历史地理知识,还有骑自行车、电脑打字的技能等等。孩子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通过自己意识的努力而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孩子意识的努力而形成了习惯的,也就成为孩子的意识心理模式。孩子在解决问题时

13、,怎样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这也就存在着一个怎样对知识与技能进行组合的问题。如孩子在解一道物理题时,既要运用物理的知识,又要运用数学的知识;在运用数学知识时,不仅要运用函数的知识,还要运用三角、几何的知识等等,这就存在着怎样对意识心理模式进行不同组合的问题,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孩子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孩子怎样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指孩子的意识活动,下面我们会讲到。但孩子要运用知识,首先得有知识。所以孩子必须通过意识的努力去学习知识,不断地去形成新的习惯,不断地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这也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要求孩子要读好书的根本原因。意识心理模式,作为孩子意识活动所凭借和运用

14、的手段,它是通过孩子意识活动建立起来的。孩子能够通过意识的努力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又一标志。但由于孩子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各有不同,而且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深浅不一,所以孩子所建立的意识心理模式也各有差异,成为一孩子区别于另一孩子的内在特征。为什么同是一个班的孩子,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好,而有的学习成绩差呢?这就是孩子掌握知识与技能程度的不同,反映出孩子内在心理上的差异,成为孩子内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案例中王丹的女儿,能够用写日记的形式来抗议母亲的行为,说明孩子已经建立起了意识心理模式孩子要用写日记的形式来抗议母亲的行为,首先要认得字和形成写字的习惯,才能对文字进行组合。如果换成别

15、的孩子,就不一定是用写日记的形式来抗议母亲的行为,可能会采取别的形式,会躲会跑等等,这也反映出孩子内在心理上的差别。所以,孩子能够通过意识的努力建立起意识心理模式,标志着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3、意识活动方式。我们讲的意识活动方式,主要是指孩子怎样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或者说,怎样运用自己通过意识努力所建立的意识心理模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上,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意识的活动方式不同,表现为孩子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形式不同:有的孩子拥有了知识与技能,但却不会运用,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只会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不会主动思考,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智力低下;有的孩子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则又各有不同。如在解一道数学题时,有的孩子会用这种方法,有的孩子则会用那种方法,尽管各种方法都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却表现出孩子意识的活动方式不同。意识活动的方式不同,也就表现出孩子对意识心理模式组合的不同,表现出孩子意识活动的差异性。其实,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等于智力,拥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开发了智力。但开发智力,则必定能拥有知识。孩子的意识活动方式怎样,决定着孩子从小智力开发的状况。孩子的智力从小就得到了有效地开发,那孩子意识活动的方式就活跃,就会灵活多样,就能有效地对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