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105468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机制建设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罗海英(湖南工业大学 思政部,湖南 株洲,412008)摘 要:德育衔接机制是指将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互相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围绕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瓶颈、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衔接;机制建设“衔接”一般指的是相邻事物的相互联系。学校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它是有关教育机构对德育的一种有顺序的组织,目的是为了减少不同层级德育的隙缝,使教育对象能顺利的从一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梯。然而长期以来我

2、国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条块分割严重,人为割裂了这两个德育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致使学校德育各自为战的局势盛行,德育效果不断弱化,社会大众对德育的评价降低。为了增强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有必要从机制建设的角度,建立一套健全、稳定、科学的德育衔接的机制体系,以把握衔接规律,揭示衔接本质,保障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一、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所谓德育衔接机制,是指将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互相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符合学校德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1、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

3、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随着学校教育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大学和中学德育目标系统脱节、大学和中学德育内容重复度高、大学和中学德育途径和方法雷同、大学和中学德育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大学和中学德育评价欠科学、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均与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之间缺乏一套有效衔接机制有关。为此,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德育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手段和措施等加以总结和提炼,继而将其上升为制度化成果,有次序、有步骤、稳定系统地推动德育衔接的发展。具体而言,目前只有通过建立目标管理机制、衔接沟通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评

4、估反馈机制等机制体系,切实掌握学校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方能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推进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发展。2、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和逐步升级的必然要求。在学校教育中,中学是大学的前提和基础,大学是中学的提升和飞跃。大学和中学本应是有机联系的、逐步递进的、有序发展的相邻教育阶段。然而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大学和中学德育断裂、割据甚至各自为政的现象,割裂了大学和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造成了德育工作的脱节和不能完整的贯彻实施。要改变这种局势,各级德育领导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出台一揽子与德育衔接相关的文件、规章、制度。并为了确保各项制度、政策的贯

5、彻落实,不断加强与德育衔接相适用的机制建设。通过提高德育衔接机制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水平,使德育各项衔接工作能够基于制度,成与规范,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建设良性互动,相互激励。可见,加强大学和中学育人机制的一体化建设,用机制的刚性要求、硬性规范推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的整体优化和逐步升级,有利于提高大学和中学育人环境的整体效能。3、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是适用德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合格人才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学校德育的脱节和断裂对德育主体身心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如大一新生由于不能迅速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失调、情感受挫、心理失衡等问题,这对大

6、学初期新生的个体成长产生严重影响。目前学校德育衔接机制欠缺使这一问题有加剧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目标管理机制缺乏,使大学新生度过“磨合期”的时间拉长;德育工作者交流沟通机制缺乏,妨碍了大学新生思想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度保障机制缺乏,阻碍了大学新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评估反馈机制缺乏,使大学新生对高尚思想品德涵养、崇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追求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我国德育发展只有加强德育衔接的机制建设,才能有效提高德育主体的综合素质、满足德育主体的自我发展需要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加强机制建设,对大学和中学德育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的系统部署,将保障大学和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的顺利

7、实施。二、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瓶颈目前影响我国学校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1、德育目标短视,仅关注本教育学段学生的成长,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规划。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将关注的目标仅集中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而由高中向大学的过渡却形成了“盲区”。具体而言,当前高中德育往往只着眼于对高中生学习生活的教育与引导,缺乏面向大学的预备教育。根据本人连续四年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们在进大学之前,对大学的情况,如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教育方式、管理制度、生活环境等均不十分了解。这致使很多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思想、心理、情感

8、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这一现状与我国高达70%的大学入学率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在德育目标上迫切需要加强中学和大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机制建设,使大一学生能较快的完成由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换。2、德育内容脱节,着重于教育任务的完成,违背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一个由低向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奥逐步提高的过程。然而,我国德育在课程内容的制度性安排和具体的课堂讲授上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例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本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育,使学生成为合格公民。但由于我们的中学教育面向中考和高考,德育工作者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

9、养成教育。这样的教授方式对大学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表现为大学德育不得不为大学生“补课”,即补授德育养成课。如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就有一章的内容专门为大学生讲授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还要接受连小学生都应该懂的诸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内容的教育?3、德育方法异位,不断强化理论灌输法,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德育大系统中,德育方法是一个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可以选择、利用和实施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教

10、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方法,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初中、高中阶段德育教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实施的是以理论灌输法为主导的德育方法,而像实践教育法这样具有生机、活力、对学生充满吸引力的方法却被束之高阁。使用这样的德育方法导致了两个不良后果:其一,由于理论灌输法的“单打独斗”使本应丰富多彩的德育变得干瘪、深奥,无形中降低了德育的吸引力,削弱了德育对广大学生的魅力,使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受阻。其二,高中阶段过于追求理论的难度与深度,甚至将本属于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到高中阶段,造成学生德育理论的饱和,这样将严重影响大学德育的正常实施。在目前的德育实践中,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11、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讲解中,很多老师反映不好教。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论体系与教学知识点十分熟知,导致在大学的德育课堂上学生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而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不高。而学生的反映是,他们的高中老师在理论的讲解深度和难度有的甚至还超过了大学老师,再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可见,中学阶段由于德育方法的使用不当,对德育内容的任意拔高,致使大学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学德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内容、方法的不甚了解,对德育缺乏创新,给受教育者带来了不适,最终也会使德育工作失去吸引力和说服力。可见,加强中学和大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12、。4、德育评价失调,德育工作者缺乏德育衔接动力,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当前,大学和中学对德育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协调,致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德育衔接的持久动力,从而加剧了相邻阶段德育的脱节和断裂。一方面,对中学德育工作者的评价是以德育活动的结果为衡量标准,即以学生在中考和高考的分数和升学率为准绳。这种只重结果完成而忽视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方法,将难以激发中学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未来成长的衔接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对大学德育工作者的评价是与他们的学历、科研、职称直接相关,而与大学生成长密切联系的德育课程教学所起的作用

13、却极其有限。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网上评教活动,但由于没有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和福利待遇挂钩,所起的激励作用也就十分有限。这样一来,高校德育工作者去了解中学德育的内容、做法和规律,以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难以被调动。可见,德育评价机制的失调大大压抑了德育工作者衔接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加剧德育系统的分裂,进一步削弱学校德育的功能。三、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措施具体而言,加强德育有效衔接的机制建设应包括以下内容: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的建设。德育衔接的目标管理机制就是根据学校特点、结合学校环境,为达到预期德育成效而制定的逐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并为实现目标将德育工作者和教育

14、对象共同纳入进来的系列化管理方法和制度。实现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目标制定时的长期目标短期化行为的发生。所谓长期目标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标管理中的的短期目标通常比较明确具体、易于分解且见效快,长期目标比较抽象、难于分解且见效慢,因而极易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部门及成员陷入一种短视、短期行为的状态。在德育实践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者仅关注本学段德育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总目标,这势必影响学校德育的长远效益。中国有句俗话:“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教育。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制定目标时必须具有长远眼光,同

15、时又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形成上下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目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德育目标完成情况作客观的、动态的、全面的评估。由于德育活动不同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活动,在时间上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具有滞后性。因此,评定德育是否完成了预期目标,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如在德育实践工作中,德育评价者就不应当仅仅凭借思想政治活动的次数、学生德育成绩和分数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德育工作的好坏。相反,应当鼓励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把学生思想觉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作为德育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德育的沟通衔接机制是指为了

16、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开展学校德育所需的系列化的、上下贯通、前后一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衔接的工作和措施。具体而言,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主要是围绕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衔接展开。这就要求:一是德育工作者要增强沟通衔接的意识。德育工作者要将眼光从集中于本学段的德育对象、内容、方法、途径、规律、评价、管理等,转向到对相邻阶段德育对象、内容、方法、途径、规律、评价、管理的关注,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整体把握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二是在实践层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沟通衔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而言,要不断鼓励德育工作者开展对相邻阶段学校德育状况的考察与调研,弄清相邻阶段德育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推动德育衔接的路径和方法。例如,大学德育教师应当经常性地深入中学,提前做好大一新生入学前的思想、心理、意识等方面的调查,为制定新生的教育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同时,高中的德育教师也要经常性的到大学进行学习考察,深入课堂,了解大学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为高中生进入大学做好预备教育。三是德育工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