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104354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纪录片插旗杂论.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微纪录片插旗的杂论【摘要】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微文化”逐渐出现并兴起,2009年有人创作微纪录片,2012年插旗在“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获得最佳微纪录片奖,其微长度但不代表微内涵。【关键词】 插旗 微纪录片 插旗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迷你到这样的体积,但是也会让人质疑,如此微缩的长度真的可以充分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表达出创作者的观点并感染到观众发挥纪录片的作用吗?插旗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插旗开篇通过字幕介绍了本片背景“2012年5月24日,美国华盛顿阿灵顿公墓,距离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还有四天”。字幕是纪录片语言的一种,比起上帝之声的有声解说词,字幕强化了纪录片客观纪

2、实的特点,也增进了与观众的亲近之感。 紧接着一个中景展现了墓地的整体场景,即许许多多、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排列着的墓碑、在微风中摇曳的树叶和处于每个墓碑前的小旗,并点缀着低缓如诉背景音乐,这些都为整个片子奠定了忧伤肃穆的基调。画面缓缓切换至一组空镜头,全是墓碑和小旗,空镜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观众会自动脑补许多悲痛的场面,如充满硝烟炮弹的战场、失去亲人痛哭的人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画面都有景深效果,突出了一些墓碑上的符号,模糊的背景给人一种缥缈,恍若隔世的迷离感。接下来的镜头看似是描述性画面,但实际上功能更接近于叙事性画面,第一个有着两个风车的墓碑,风车转动时的光反射在墓碑上,那闪闪的光随着风显得

3、格外的阳光活泼,但是看墓碑上刻的字,1984年3月24日至2010年8月23,仅仅活跃了26岁的生命,这残酷的现实与PURPLE HEART及转动的风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的墓碑上放着幼稚的小玩意,玫瑰花,这一些美好的事物达到了悲剧效果,唤起了人们心中的情绪,点出该片的主题,反战。 接下来,运用了同期声,对一位战士进行了采访,同期声增加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也起到了衔接影片的作用,被采访者说话的同时画面是空镜头,增加了该片的丰富性,后来,对插旗的动作,士兵肩上背的盛满小旗的篮子,插下去的小旗给予了特写,也给了人们带来压迫感,震撼人心,每一处都渗透着深深的哀伤。 之后有比较明显的镜头运动,一个是长

4、镜头的推镜头,镜头较快的推动给观众心中造成一定的冲击,增强了观众对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的同情心,更加激发了大家反战的情绪;另一个是长镜头的摇镜头,为我们展现了那一望无际的墓地,可见以身殉职者之多。长镜头的连续性对纪录片的真实有很强的证明作用。 被采访的士兵对影片的情绪渲染有很强的作用,他稚嫩的脸,说到和自己一块入伍的两个同伴一个战死于阿富汗,一个在伊拉克牺牲时湿润的双眸,更激发了观众的怜悯,沉默,思考,对战争的厌恶。墓碑上贴的那些欢乐幸福的照片,大束火红的玫瑰,都与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后面又展示了许多这样的冲突,但在写有“HERO”的小石头上镜头停留的时间很长,是的,这些都是英雄们,我们向他

5、们致敬。这也是该片的一个明显的优点,节奏有缓有急,恰到好处。年迈的老夫妇远去的身影,痛苦无助的母亲(字幕有解释,他的儿子2007年在伊拉克服役是丧生,年仅19岁),结尾字幕“ PEACE, NO WAR”,这些都是安静而哀伤的,全片没有运用画外音,而是通过字幕来解释画面及进行背景的交代,可以说这也是创作者的明智之举,不同的影片有着特点,自然也有不同的手法更适合,在墓地这样庄严肃穆又充满哀伤的地方,自然不能有喧嚣的声音,否则会使影片有失和谐,静谧的画面给观影者深刻的思考,片中轻缓低沉的背景音乐起到了烘托悲伤气氛的作用。 总的来说,插旗选材特别,立意深远,制作精美,形式独特,非常富有美感,可以见得是部有心的作品。作者非常自然的将纪录片创作的各种技巧融入其中,恰到好处。但是微纪录片也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种只有几分钟的“微”形式的出现是社会的一个潮流,但它也是快餐文化的一种,因为时长的限制,它并不能很深入的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内幕,无法给观众带来像长纪录片所带来的那样强烈的冲击,微纪录片可能会火,但是注定成为不了主流。对于观众,我觉得也不能对其产生依赖,因为太多的“微”产品会让我们渐渐变得更加浮躁。学号:2012210390 姓名:桂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