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310264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轮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兼顾汽车共享、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一、 汽车行业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市场需求方面,随着汽车产业链国际化分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渐成为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国内整车配套需求和国外整车配套需求共同构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全球汽车行业在20

2、18年出现负增长。我国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汽车产业发展,汽车行业总体逐步恢复。从千人汽车保有量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及汽车零部件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供给方面,我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基本满足国内整车配套和售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零部件产品出口。随着产品升级、技术革新的推进,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全球分工中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将得到提高。二、 建立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增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能力凝聚行业专业力量打造汽车领域高端智库。面向汽车强国建设对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的需求,联合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力量,官产学研共同参与,

3、联合组建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理事会主要任务包括汽车创新战略高端研究与咨询,开展自下而上的国家汽车创新项目立项方向建议和重大项目评估,促进汽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联合相关国家高端智库,按照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模式,联合推动中国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增强战略研究能力和智库实体化建设,为汽车创新理事会研究决策提供支撑。依托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含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研究、定期发布和年度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路线图的国际影响力,借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等国际经验,吸纳国际相关机构和专家,共

4、同研究编制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打造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交流平台,引领汽车技术和标准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三、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汽车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初步形成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供给能力。建立

5、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和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

6、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

7、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

8、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

9、车工程研究院作为我国科研院所改制后形成的科技型企业,在汽车工程技术开发、试验检测、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内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

10、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四、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全球领先,但大规模推广仍受限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2012年到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从1万多辆发展到约70万辆,增长近60倍,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的50%,保有量接近170万辆,占全球保有量一半。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但由于新能

11、源汽车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没有明显价格优势,使用便利性上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仍然面临多方压力。五、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

12、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

13、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六、 构建多元化的汽车创新投入体系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形成财政资金、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协同推动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在基础前瞻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市场哺技术战略,利用汽车产生的新增税收红利和新能源退坡财政资金,设立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赶超。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财

14、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兼顾汽车共享、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七、 加快建设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联合汽车、信息、通信等领域专业力量,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覆盖智驾技术

15、、平台技术、战略标准、产业培育、工程服务、投资基金、国际合作等业务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同时通过业务分工和资本纽带,整合地方资源,逐步推动区域分中心建设。创新中心未来重点研究中国L4级自动驾驶汽车共性技术模块、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系统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研究、汽车人工智能支撑技术、人机交互及共驾基础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基础数据库及测评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以及高精度地图基础平台、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基础平台、新型智能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计算平台、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和信息安全平台等五大共性交叉技术产业化支撑服务工程。充分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依托国联研

16、究院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着力打造汽车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动力电池检验测试评价、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行业共性基础工作组织四大平台。其中,动力电池协同攻关平台建设方面,重点围绕锂电升级工程,加强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优势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积极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聚焦燃料电池、纯电与插电混合动力系统、整车电控与集成以及新产品形态属性、轻量化等技术领域,布局多学科前沿引领技术和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分阶段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突破和创新性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转化与升级。创新中心坚持企业主导、行业参与、支持和开放共享的基本思路及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以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为核心、行业服务和模式创新为辅助的四大职能体系。八、 汽车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