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101599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教育思想见解.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教育思想简介2008-03-17来源:芜湖市陶研会 程可芳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涉及面非常广泛、注重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孔子学生三千,贤者七十,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身做起,学习治国平天下的本领,最终达到恢复周礼,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目的。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智育,本文重点介绍孔子的德育与智育思想。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体现做人的标准与准则。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

2、事。(1)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我没有看到过爱好道德如同爱好女色那样的人。” (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章)注:知:智。(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章)注: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能被人抓去,一个人的志气是不可能被人强迫改变的。”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如果立志实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

3、“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在一起。”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4章)注: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注:孔子说:“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9)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章)(10)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宪问第十四章)注:骥:千里马。孔子说:“对千里马来说,不是称赞它的力气,而是称赞它的品德。”评:孔子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1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第十二章)(12)子曰:“

4、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章)注:中庸:中,不偏不倚。庸:守常不变。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13)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一个仁者,自己要立得稳,也要帮别人立得稳,自己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能近取自身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可以说是为仁的方法了。” (14)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十四章)注:孔子说:“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而耻辱。” (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

5、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16)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第十三章)注:樊迟问怎样叫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识别人。” (1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第十五章)注:孙:同逊。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仪来实行,用谦逊的语言说出来,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这才是君子啊!”(19)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第十七章)注: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0)子曰:“三

6、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章)(2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章)注:曾子:曾参,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事竭尽自己的全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讲究信用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 (22)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八章)注:孔子说:“用诗激发志气,用礼作为安身处世的立脚点,用乐陶冶情操完成个人修养。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如果人人都能养成经常自省、自检的行

7、为习惯,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就会大大减少磨擦和碰撞,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二、孔子的智育思想1孔子重视智育,主张多学、多练、多思、多问。(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第一章)注:习,复习、练习。说:悦。(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仲由啊!我教你的,

8、知道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章)注:孔子说:“学习永远不会满足,学得的知识还怕忘掉。”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章)注: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殆。”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第五章)注:孔文子:卫国大夫。子贡问:“孔文子这个人为什么谥号叫文呢?” 孔子说:“他聪明敏捷,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7)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第三章)注:孔子进

9、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懂得知识学说的人不如爱好知识学说的,爱好知识学说的人不如快乐学习的人。” (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七章)注: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诚态度、守信的作风。(10)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第十六章)注:孔子说:“君子有九思:看东西要考虑是否弄明白、听别人说要考虑是否弄清楚、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办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怎样提问、气愤发怒时要

10、思考是否留下后患、得到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理。” (11)颜回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第九章)注:颜回长叹一声说:“孔子善于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学生。不断地扩充我的文化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不进也不可能。”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第十九章)注:子夏说:“学习广博,志向坚定,恳切请教别人,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就在其中了。” 2教育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章)注: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智

11、力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评:这里体现孔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章)注:子路问:“听到了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母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一种道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父母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做。我不明白,您对两人的回答为什么不同。

12、”孔子说:“冉求的性格畏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评:这里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3)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选进第十一章)注: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粗俗。评:孔子对其学生性格的不同特点非常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不到发愤弄清问题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心中想说又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问题,而他不能由此推知三个问题,就不再教他。” 评: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方法。(5)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13、。”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章)注: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把好的车马、皮袍与朋友共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愿使老人安心,使朋友信任,使青年怀念。” 评:这里反映讨论式教育方法。(6)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第十二章) 注:樊迟陪

14、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说:“请问如何提高品德,修正邪恶,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工作在先,享受在后,不就是提高品德吗?责备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修正邪念吗?由于一时气愤冲动,忘了自身的安危,甚至牵连亲人,不是陷于迷惑吗?” 评:樊迟与孔子一问一答,体现讨论式教育方法。3孔子的敬业精神与以身作则的师表精神(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从不知疲倦,这些事我有什么没做到的吗”?(2)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七章)注:孔子说:“对道

15、德不下修养功夫,对学问不去讲求,听到合乎义理的事不能够去做,不好的行为不能改正,都是我所忧虑的。” (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章)注: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孔子教育学生的六门知识。孔子说:“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靠着仁,游习在六艺之中”。(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第七)。注: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求得知识的人”。(5)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七章)注:孔子与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必定要他再唱一遍,而后自己又跟着和一遍。评:孔子没有老师架子,能者为师,虚心向学生学习。(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十三章)评:孔子认为当老师的与执政的官员都要行为端正,以身作则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7)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第十三章)注:孔子说:“如果执正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他处理政务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端正自身的人,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4孔子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