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098986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日晖新村小学 张开云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都有心理问题,自私、叛逆、厌学、辍学,乃至上网成瘾、早熟、自杀等等。”2008年3月26日,太原市政协委员张华斌在“两会”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确实,如今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如能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二期课改的今天,学校在致力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长期以来追求学习成绩仍

2、然是传统教育中的主流。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的,可就我来看,虽然学校已有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但实施时,普及性不够、意识不强、方法不佳。有许多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很多时候只是参考教学书籍“照本宣读”,没有以学生个体为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甚至有的教师只在学生因心理不健康造成重大事故后才有了教育意识,在实施教育时却不知道用什么途径更为合理,用什么方法更为科学得让学生接受。(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中,责任心差、缺乏感恩心态、不懂得谦让等各种不良心态层出不穷;再加

3、上信息时代社会大量不健康的媒体冲击着孩子们的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物质逐渐丰裕、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正常、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现欲过强、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也越来越多等因素是导致社会上孩子性格偏激,不容易与人沟通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责任心差、缺乏感恩心态、不懂得谦让等各种不良心态层出不穷;再加上信息时代社会大量不健康的媒体冲击着孩子们的生活,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的几率不断上升。如何调节好孩子的心情,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的一切?现阶段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急需引起教师、家长和

4、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可见其地位之重,意义之切。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需要有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人类,但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能维持和谐、健康发展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心态。教育部指出:“教育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要求,这里的人,是全面的、立体的、完整的人,不是割裂开来的、片面的人,亦即不是仅从知识的、学科的角度来看待人,把学生视为积累分数的记分器。”这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出发,深刻了解全面提高所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关注问

5、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积极探索卓有成效的适应现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面也特别提醒我们教师,传道与解惑的重要性,三者要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传何道,解何惑?在此,我认为教师一定要理解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手段不妥,往往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反而造成孩子自卑、不自信,心理不健康,可能使孩子出现心理危机,甚至会导致严重事件发生。这不是教师希望的,却是相当程度事实存在的,并且没有深刻领会的事实存在。怎样去指导?用哪些途径、哪些方法进行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呢?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

6、共同努力探究的一个课题。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这不是说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新课程,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行为主义观的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Bandura)等认为,心理发展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由此可见,要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展开,研究环境的创设与教育方式的突破是必需重视的途径:(一)外在环境的创设人与环境密不可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

7、环境也创造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之大。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效果,物质环境的高雅有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品格。1、 校园环境建设(1) 校园主环境建设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有条件,校园尽可能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如:我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展示校风、校训、学风、人身安全警示语,张贴各种名言警句,并安排大队部根据不同需求定期出专题板报和墙报,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学到各方面的知识。在校园的草坪旁、围墙边,走廊里的墙壁上,都挂着有关行为习惯的警示牌。绿意昂然,生机勃勃的

8、环境能让学生心情开朗,他们在室内及户外活动时都在快乐的欣赏、讨论、效仿,这些色泽鲜艳、生动有趣的图画和警示语,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也净化和影响着每个孩子。(2) 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只是建设学校主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建设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氛围,这需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合理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可喜的是,教育部门近几年非常重视这方面。目前,我市正推进“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建设。“温馨教室”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指师生共同营造的,能满足师生合理需求

9、、有利于健康人格发展的教育环境。在市区教育部门的号召下,我校已经在温馨教室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开展了一系列适应学生心灵健康发展的、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校园开辟了“爱心角”、“感恩树”、“心灵信箱”、“荣誉墙”等;不同班级也开展起班级文化建设。班内定期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制定了计划,进行环境布置,教室的墙壁、走廊、空间等,布置各种友好相处、关心集体的画面和板报,宣传礼貌待人、互助互爱。此外,学校每年还多次举办如:科技节、冬季运动会、每月定期 “人人都是前三名”评比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不断发展找到自我,树立自信心。良好的校园、班

10、级的文化建设,能树立起良好的校风校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校方积极沟通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心理学专家指出:家庭是在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显而易见,各个家庭均不相同,世上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不同的家庭环境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家长没有注意到自身的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之大,因此缺乏方法、错误指导。这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应该和家长应该多进行如此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则能事半功倍。

11、学校可以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常识,最好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了解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班主任对于特殊家庭的家长和孩子更需多关心,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二)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良好的精神环境则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

12、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所涵盖的远远不只是一两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努力可以达成的,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需要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体现的是一个学校的凝聚力,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和对儿童文化的尊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不断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1、领导层面重视,发展精神环境建设教育部提出:学校应该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支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实,如果上层机关重视了精神环境建设,对老师进行教育指导、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有良好的成果。2008年5月12日我国不幸

13、遭受了四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悲痛万分。国家领导人相当重视,虽说是大灾难,但是国家让民众感受到的是民族的团结,不断鼓舞大家振作起来:温总理第一时间到达灾区鼓舞士气;媒体连续多天的24小时滚动播出地震灾区的情况以及感人之事。教育部也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培训,然后让学校对此进行大力宣传、组织学生收看现场直播、布置每个班级进行“情系灾区,爱心传递”为主题的活动。在领导层的大力、正确的引导下,这次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命教育宣传活动相当成功。我校的孩子们在这次灾难中没有感到消极、害怕,反而变得更加热血、顽强了,不但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而且让他们

14、懂得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更让他们明白了人类的顽强意志能战胜任何灾难。学生一下子成长了许多、坚强了许多,他们不但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而且还给生还者祈福、在网上给英雄们鼓劲回眸来看,如果领导层对此次地震进行消极引导或者引导不够,学生很有可能造成心理阴影或者变得缺乏人性。可见,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全面有效地组织并引领教师在本领域进行探究活动,如只靠单个教师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现实的普遍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2、 挖掘教材内容,有效创设精神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并不是开设一门新的课程,而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根据二期课改“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

15、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科任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做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在学科教学中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因素,并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的显性课程。在课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舞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拓展。例如:我对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我们是好朋友一课进行了拓展,大胆尝试了“拓展资源,有效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自编了感谢你的拓展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到感谢别人不但能使别人快乐,也会让自己快乐;并教会学生排解忧愁的几种方法,让学生有快乐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让他们学会宽

16、容与感恩,并学着以感恩的心态来面对家人、朋友等,并感谢大自然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尽可能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效地通过看似平凡的日常事务处理中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3、 和谐师生关系,促进精神环境建设或许有老师说,许多课程的内容,不能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题材,无从创设“精神环境”。其实不然,教师只要能尊重学生,宽容对待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多一个真挚的微笑、多一句温馨的鼓励、多一次亲切的引导,真心面对每个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他们一定会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同时安排课程结构,采取合理、巧妙的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很重要。比如:语文课上,教师可以让孩子写“XX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XX”等文章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