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3096438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4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目录第一章概述03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08第一节零件的分析与毛坯的选择 09第二节工艺路线的拟定 10第三节工序设计与工艺文件的填写 13第三章机床夹具设计 16第一节夹具设计的步骤 16第二节夹具设计举例 21附录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实例28附录二部分相关标准 63第一章概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以切削理论为基础、制造工艺为主线、兼顾工艺装备知识的机械制造技术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是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与相关

2、知识的一次全面应用训练。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与工艺装备为容进行的设计。即以给定的一个中等复杂程度的中小型机械零件为对象,在确定其毛坯制造工艺的基础上,编制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对其中某一工序进行机床专用夹具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为未来从事机械制造技术工作的一次基本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以与设计机床夹具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应熟悉有关标准和设计资料,学会使用有关手册和数据库。1、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与在生产实践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

3、定位、夹紧以与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2、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应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而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3、学会使用手册、图表与数据库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二、课程设计的容1、课程设计题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题目为:XXXX 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工艺装备设计2、课程设计的容。课程设计包括编制工艺规程、设计夹具与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三部分容。(1)编制工艺规程工艺规程的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容:零件工艺分析。抄画零件图,熟悉零件的技术要求,找出加工表面

4、的成型方法。确定毛坯。选择毛坯制造方法,确定毛坯余量,画出毛坯图。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加工方法,选择加工基准,安排加工顺序,划分加工阶段,选取加工设备与工艺装备。进行工艺计算,填写工艺文件。计算加工余量、工序尺寸,选择、计算切削用量,确定加工工时,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与机械加工工序卡。(2)夹具设计。夹具设计主要进行下面四个方面的工作:夹具方案的确定。根据工序容的要求,确定定位元件,选择夹紧方式,布置对刀、导引件,设计夹具体。夹具总体设计。绘制夹具结构草图、绘制夹具总装图,拆画夹具体零件图。夹具计算。定位误差的计算,夹紧力的计算。(3)课程设计说明书。容包括:课程设计封面、课程设计任务书、

5、目录、正文(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的基本理论、计算过程、设计结果)、参考资料。三、课程设计的要求1、基本要求(1)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是指导生产的重要技术文件。因此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应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上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同时要尽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外先进工艺技术。工艺规程的容,应正确、完整、统一、清晰。工艺规程编写,应规化、标准化。工艺规程的格式与填写方法以与所用的术语、符号、代号等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2)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夹具在满足工艺

6、要求,有利于实现优质、高产、低耗,改善劳动条件的同时,还应满足下列要求:所设计夹具必须结构性能可靠、使用安全、操作方便。所设计夹具应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便于制造、调整、维修,且便于切屑的清理、排除。所设计夹具,应提高其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夹具设计必须保证图纸清晰、完整、正确、统一。2、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应交出的设计文件(1)零件图1(2)毛坯图1(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1套(4)机械加工工序卡1(5)机床夹具总装图1(6)机床夹具零件图1(7)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四、课程设计进度安排课程设计计划时间二周,具体安排如下:1、布置设计任务、查阅相关资料;0.5天2、绘制零件图、毛坯图

7、;1天3、设计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2天4、设计指定工序的工序卡;1天5、设计夹具结构、绘制草图;1天6、绘制夹具装配图;2天7、拆画零件图;0.5天8、整理设计说明书;2天9、答辩;1天五、注意事项:1、设计中制图按照标准、规进行。标题栏、明细栏格式见附录。2、综合工艺过程卡、工序卡按照附录规定格式要求填写。3、工序简图应标注的四个部分:(1)定位符号与定位点数;(2)夹紧符号与指向的夹紧面;(3)加工表面,用粗实线画出加工表面,并标上加工符号,其中该工序的加工表面为最终工序的表面时,加工符号上应标注粗糙度数值。其他工序不标粗糙度数值;(4)工序尺寸与公差。定位、夹紧符号参见附录。第二章机械加

8、工工艺规程的编制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前,应至少具备下列原始资料:产品的零件图;产品的生产类型或者是零件的生产纲领。如有可能,收集产品的总装图、同类产品零件的加工工艺以与生产现场的情况(设备、人员、毛坯供应)等。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时,应首先遵循以下原则:应以保证零件加工质量,达到设计图纸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为前提;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基础上,应使工艺过程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应充分考虑零件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充分利用现有生产条件,并尽可能做到平衡生产;尽量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文明的劳动条件;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力争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编制机械

9、加工工艺规程中,可以按照下列程序进行:绘制零件图,分析零件特点,找出主要要求。确定零件各表面的成型方法与余量,绘制毛坯图。安排加工顺序,制订工艺路线。进行工序计算。填写工艺文件。第一节零件的分析与毛坯的选择一、零件分析零件分析主要包括:分析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精度、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同时对零件的工艺性进行研究。1、抄画零件图。了解零件的几何形状、结构特点以与技术要求,如有装配图,了解零件在所装配产品中的作用。零件由多个表面构成,既有基本表面,如平面、圆柱面、圆锥面与球面,又有特形表面,如螺旋面、双曲面等。不同的表面对应不同的加工方法,并且各个表面的精度、粗糙度不同,对加工方法的要求也不同。2

10、、确定加工表面。找出零件的加工表面与其精度、粗糙度要求,结合生产类型,可查阅工艺手册(或附录表)中典型表面的典型加工方案和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加工精度,选取该表面对应的加工方法与经过几次加工。查各种加工方法的余量,确定表面每次加工的余量,并可计算得到该表面总加工余量。3、确定主要表面。按照组成零件各表面所起的作用,确定起主要作用的表面,通常主要表面的精度和粗糙度要求都比较严,在设计工艺规程是应首先保证。零件分析时,着重抓住主要加工面的尺寸、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以与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二、确定毛坯1、选择毛坯制造方法毛坯的种类有:铸件、锻件、型材、焊接件与冲压件。确定

11、毛坯种类和制造方法时,在考虑零件的结构形状、性能、材料的同时,应考虑与规定的生产类型(批量)相适应。对应锻件,应合理确定其分模面的位置,对应铸件应合理确定其分型面与浇冒口的位置,以便在粗基准选择与确定定位和夹紧点时有所依据。2、确定毛坯余量。查毛坯余量表(参见附录),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总余量、毛坯的尺寸与公差。余量修正。将查得的毛坯总余量与零件分析中得到的加工总余量对比,若毛坯总余量比加工总余量小,则需调整毛坯余量,以保证有足够的加工余量;若毛坯总余量比加工总余量大,怎考虑增加走刀次数,或是减小毛坯总余量。3、绘制毛坯图。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零件实体用双点画线绘制,比例尽量取1:1。毛坯图上应

12、标出毛坯尺寸、公差、技术要求,以与毛坯制造的分模面、圆角半径和拔模斜度等。第二节工艺路线的拟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工艺规程设计的中心问题。其容主要包括:选择定位基准、安排加工顺序、确定各工序所用机床设备和工艺装备等。零件的结构、技术特点和生产批量将直接影响到所制定的工艺规程的具体容和详细程度,这在制定工艺路线的各项容时必须随时考虑到。以上各方面与零件的加工质量、生产率和经济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优质、岗产、低耗”原则必须在此化解中得到统一的解决。因此,设计时应同时考虑几个方案,经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比较合理的方案。一、定位基准的选择正确地选择定位基准是设计工艺过程的一项重要容也是保证零件加工精度

13、的关键。定位基准分为精基准、粗基准与辅助基准。在最初加工工序中,只能用毛坯上未经加工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粗基准)。在后续工序中,则使用已加工表面作为定位基准(精基准)。为了使工件便于装夹和易于获得所需加工精度,可在工件上某部位做一辅助基准,用以定位。选择定位基准时,既要考虑零件的整个加工工艺过程,又要考虑零件的特征、设计基准与加工方法,根据粗、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合理选定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基准。通常在制定工艺规程时,总是先考虑选择怎样的精基准以保证达到精度要求并把各个表面加工出来,即先选择零件表面最终加工所用精基准和中间工序所用的精基准,然后再考虑选择合适的最初工序的粗基准把精基准面加工出来。

14、二、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在零件分析中确定了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以后,安排加工顺序就成了工艺路线拟定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机加工顺序安排的原则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面后孔、基面先行。按照这个原则安排加工顺序时可以考虑先主后次,将零件分析主要表面的加工次序作为工艺路线的主干进行排序,即零件的主要表面先粗加工,再半精加工,最后是精加工,如果还有光整加工,可以放在工艺路线的末尾,次要表面穿插在主要表面加工顺序之间;多个次要表面排序时,按照与主要表面位置关系确定先后;平面加工安排在孔加工前;最前面的是粗基准面的加工,最后面工序的可安排清洗、去毛刺与最终检验。对热处理工序、中间检验等辅助工序

15、,以与一些次要工序等,在工艺方案中安排适当的位置,防止遗漏。对于工序集中与分散、加工阶段划分的选择,主要表面粗、精加工阶段要划分开,如果主要表面和次要表面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不高时,主要表面的加工尽量采取工序分散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保证主要表面的加工质量。根据零件加工顺序安排的一般原则与零件的特征,在拟定零件加工工艺路线时,各种工艺资料中介绍的各种典型零件在不同产量下的工艺路线(其中已经包括了工艺顺序、工序集中与分散和加工阶段的划分等容),以与在生产实习和工厂参观时所了解到的现场工艺方案,皆可供设计时参考。三、选择设备与工艺装备设备(即机床)与工艺装备(即刀具、夹具、量具、辅具)类型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