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093811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阅历或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醒悟,目标更加明确,因此非常有必需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怎么写才不会一模一样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1中学化学学问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学问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很多学问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中埋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很少

2、有得到应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有以下心得:一、探讨教材内容,设计好新课导入。好的起先是胜利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留意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学问导入,或者依据学生心情,结合老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留意力,将学生的心情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案例一:将学生心情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氮肥的性质及应用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留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可以提问一句:

3、“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应当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许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状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起先运用化肥前后,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PPT展示):18xx年未运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起先运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假如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引导学生):“我们班上有51个同学,假如不运用化肥,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学生惊羡。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运用虽然好象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对人类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爱

4、好。(PPT展示):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介绍化肥的种类,引出氮肥,介绍工业合成氨生产工艺,并说明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胜利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须要的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育学生酷爱科学的情感,增加学习化学的爱好。通过导入,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肯定的了解,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应用也产生了爱好。为接下去的新课推动做好了铺垫。二、多与生活联系,改进探究试验: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埋怨化学试验枯燥,单一,很多学生毕业后谈到对化学试验的印象总离不开试验室,离不开试管,酒精灯,每次做试

5、验之前老师总要先宣读一遍留意事项,清点试验用品,事先给出试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进行验证,记录试验现象一堂试验课就此结束。新课程强调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学问进行主动发觉,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编写了很多学生探究试验,并将原来许多老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老师在探究试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变更,增加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案例二: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学问点时,教材中的试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通过潮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本节课将试验进行

6、改进:取一张旧报纸,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放在报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的试验变更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并进行摩擦加热,让学生变更对化学试验的固有印象:“化学试验很危急,动不动爆炸,一般都在试验室做,而且离不开试管,酒精灯。”通过一个简洁的改进试验,让学生体会到事实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改变,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很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爱好,事实上在教材中很多学问点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

7、如何把这些学问转化成学生感爱好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案例三:在讲解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学问点时,根据教材设计,是通过加热氯化铵检验氨气说明这一性质。此处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位农夫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有一天他发觉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觉没有人偷盗却少许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缘由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供应相关的药品和用具,让学生利用已有条件,通过自行设计试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同理,在讲解铵盐另一性质,与碱共热能生成氨气时,也可设计问题: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夫,小李和小刘,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

8、李很勤劳,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还同时运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呈碱性),小刘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小李心想自己运用的肥料多,收成肯定好,结果到了秋收时发觉,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刘的,你知道缘由吗?学生通过动手试验将氯化铵和碱石灰混合摩擦加热,检验得到氨气,得出结论。在得出铵盐的这几特性质后,老师再提问:假如你是一名技术员,要指导农夫运用化肥,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运用的留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运用说明书?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学问,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帮助身边须要帮助的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四、联系校内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化学是探讨物质本质特点,物质

9、之间关系的学科,部分化学概念存在探讨对象抽象,微观,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假如老师能够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动身,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校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信任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处的。案例四:讲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课时,分析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探讨对象是分子原子这些微粒,比较抽象,老师可以从学生校内生活角度入手,提问学生:做操时,一班有50个同学,二班有45个同学,大家人与人间隔相同的距离后,哪个班占的面积较大?学生立刻回答:人数较多的班级占地面积较大。因而得出确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之一为颗粒数目。这时老师再分别请上个头差别较大的八位同学,让八位同学分为两组,

10、个子较小的四人一组,个子较大的四人一组,然后让两组同学背靠背紧靠在一起,提问:“哪组所占的空间较大?”学生回答:“个子较大的那组。”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其次个因素:物质颗粒本身的大小。这时,老师再让两组学生分站教室四个角落,再问:“哪组占的空间大?”学生回答:“差不多大。”从而得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第三个因素:物质颗粒间距。此时,老师就可向学生说明,气体的状况类似于刚才第三种站法,及四名学生分站教室四角,这时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在计算体积时,就可以将人本身的个头大小忽视。因此,确定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主要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而不是气体分子颗粒本身大小,而确定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因素主要是温

11、度和压强。从而得出结论:在肯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l/mol。通过联系学生每天经验的校内生活,发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思想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就简单的多。化学老师教学阅历总结2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刻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四平八稳而又面面浮浅、学问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阅历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学问体系等来自老师的困惑;存在着试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

12、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化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诞生命的活力。1.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老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老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老师去创建。老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依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才智,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行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

13、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细心的打算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安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老师只有在细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敏捷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2.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困难、内涵特别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敏捷性、创建性运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

14、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意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老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老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3.教学过程必需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3.1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化。给学问注入生命,学问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学问,生命因

15、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同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老师要擅长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平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同等、欢乐、胜利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老师主动激励学生参加学习,激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看法,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老师表现出热忱、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3.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肯

16、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留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学问陷阱、设置学问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限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意学生的胜利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化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索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试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