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30888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各种地理问题地理小专题1.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地理高考第二轮复习各类问题地理小专题知识要点1农业问题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2、工业问题废气:矿

2、物燃料燃烧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矿物燃料燃烧SO2、NOX酸雨;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废水: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废渣: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3。工程建设问题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水库: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水库地震。道路建设(铁路、公路):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开矿:植被破坏水土

3、流失、荒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染牛刀小试: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中亚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区之一,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出口棉花70万吨。材料二中亚棉花分布图(图甲) 材料三中国某跨国集团计划在中亚建设棉纺工厂。其规划如图乙。材料四图丙为新疆水系图。20世纪50年代,艾比湖水域面积曾达1 250平方千米。到了70年代,由于周边土地开发和工农业用水,湖区开始萎缩,只有600平方千米。2006年后,当地进入干旱期,上游河流断流,导致艾比湖水域面积迅速减小,只有483平方千米。(1)简述中亚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利用图乙中棉花生产示意图,说明棉花种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

4、用。 (3)本区生产的食用油和棉纺织产品将远销欧洲和俄罗斯。分析销往欧洲和俄罗斯的理由。 (4)分析艾比湖迅速萎缩带来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1、(1)中亚位于暖温带,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采摘;中亚棉田分布在两条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地形平坦;有灌溉水源;土壤是河流冲积而成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棉花生长。(2)棉花轧油后的油渣归还农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棉花延缓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形成;棉花还能有效防止土壤荒漠化的产生。(3)欧洲和俄罗斯纬度高,热量少,棉花种植面积小,产量低;欧洲和俄罗斯人口多,棉纺织品需求量大,市场广阔。(4)土地沙化。措

5、施:实施天然林保护、荒漠生态治理、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工程。3、旅游活动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4、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b地表植被稀少;c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a植被的破坏;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c开矿。治理的措施: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植树造林;c小流域综合治理;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6、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c鼠害、蝗害。人为原因: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

7、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牛刀小试:读世界各大陆荒漠化面积表回答34题。各大陆荒漠化面积(百万平方千米)大陆温带荒漠副热带荒漠热带荒漠亚欧5.94.73.7非洲1.18.9澳大利亚0.23.2北美0.60.90.4南美0.50.50.8总计7.07.417.03非洲荒漠面积仅次于亚洲,没有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副热带高压C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4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 )A水田地区和旱作地区 B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C河谷灌溉农田地区和草原牧区 D旱

8、农地区和高原牧区答案:3C非洲荒漠面积仅次于亚洲,没有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因素是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是纬度位置决定的。4B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荒漠仍在蔓延的地区是荒漠化严重而环境脆弱的地区;水田地区不存在荒漠化问题;河谷灌溉农田地区荒漠化有所逆转;高原牧区不一定荒漠化还在蔓延,如青藏高原牧区,人口稀少,对环境的影响相对也较少,所以不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地区。(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b水污染严重

9、;c浪费多,利用率低。治理措施:(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b修建水库;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d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f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思考?A华北春旱原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夏季风弱,雨季未到春耕需水量大。B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长江中下游伏旱: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D广东冬旱: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E西亚干旱: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F中亚干旱:深居

10、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4)土壤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自然原因:a地形低洼;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3)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牛刀小试:5、保持和挖掘现有土地资源的潜力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下表是“我国两个不同地区的相关资料”,据表分析回答问题。地区A地区B地区经纬度117E,38N114E,26N海拔高度35米50

11、0800米面积8 100km220 000km2气候要素1月均温-667月均温2728年降水量600 mm1 350 mm78月降水452 mm181 mm46月降水27 mm853 mm森林覆盖率12%42%人口密度278人/km2103人/km2(1)试对A、B两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比较,答案填在表格中: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气候农田类型作物熟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主要粮食作物(2)A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从土壤方面考虑)(3)从保持和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看,B地区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A地区B地区地形单元黄淮海平原南方低山丘陵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

12、热带季风气候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2)土壤盐碱化。(3)改良红壤;走立体农业的道路,多层次布局农、林、牧、渔业,发展多种经营,建立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对山区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开销售渠道,占领商品市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治理措施:a控制抽取地下水;b实行雨季回灌;c跨流域调水牛刀小试:下图是从Google Earth 上截取的世界某地区的卫星图片,图片中每个圆圈面积约20

13、0英亩。读图回答68题。6.图片中的圆圈可能属于哪种土地利用方式( )A.储油罐B.耕地C.鱼塘D.工厂7.此种土地利用方式与下列哪种环境因素关系最密切A.地形B.土壤C.气候D.地质8.本区的主要水源最可能来自( )A.雨水B.河水C.地下水D.淡化海水答案 6.B 7.C 8.C(6)赤潮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

14、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根本原因)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7)咸潮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咸潮的形成原因:自然原因:(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d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人为原因: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咸潮的危害: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防治措施: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节约用水(8)温室效应问题: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其它有氯氟烃等影响: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原因:海面因温度升高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