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084736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1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8、刮疹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针刺技术操作规程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 %碘伏,棉签 棉球,银

2、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 边,右手持 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表面位谿, 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

3、位。、-注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进针。 如印堂 穴。(图 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 部分腌穴。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 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 皮薄肉少部位的腌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

4、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 部位而定。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2.2.3 病 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腌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 丰满处的腌穴,宜深刺。3. 行 针 基 本 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 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 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

5、、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 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4.补泻手法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 针孔。多用于虚证。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 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 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

6、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 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 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 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 处理。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 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 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谿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

7、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 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 3月以上者,腹部、腰鼾 部腌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腌穴,在 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 .小儿凶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月中瘤的部位,不宜针刺。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腌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月中大、肺 气月中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

8、、胁、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过深,都 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 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纲、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 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 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腌穴时, 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三棱针古称株针,

9、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 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 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月中痛,目赤红月中,顽癣、痔痈初起、 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 %碘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1 .腌穴点刺先在腌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 穴位迅速刺入0.3 CR1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 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 . 刺络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 使少量出血

10、,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 压止血。3 .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3.1 顽癣、痔月中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月中,在瘀月中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腌 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 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 .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 .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

11、尖部,露出针尖 12分许,以控制针 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4 .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 .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 预防晕针。2 .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3 .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4 .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5 .

12、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 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电针技术操作规程【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腌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 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 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 0.5 %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3 .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 .局部皮肤用0.5 %碘伏消毒

13、。5 .按毫针刺法进针。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 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 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 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 折针等情况。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

14、为 520分钟。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 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谿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 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 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 新电池。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 1毫安以内, 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 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

15、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 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 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 夹持在针体上。二、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目的】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所需药 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消月中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外科的痔、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用物准备】 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 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 蜜、凡士林)等。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