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082660 上传时间:2023-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2、过程与方法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2、体

2、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教学难点: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三、教法学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诵读法;3、导读法;4、学生自主学习法;5、讨论法;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引导学生着重体会本文如何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书写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学安排:两课

3、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二、解题:“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古人喜欢给自己的书房起名字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的名字,梁启超,书斋名饮冰室,清代散文家姚鼐,室名惜抱轩“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

4、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 碑记游记杂记等(板书:记-事)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被称为“明文第一”。三、朗读全文,把握内容第一遍范读:听准读音,并将容易读错的字,随手注上拼音。第二遍自读:思考:围绕着项脊轩,作者记叙了哪些事情?(概括内容)明确:修葺项脊轩;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记琐事)行文中那一句话,概括了作者在项脊轩中的生活的感受。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用:承上启下)(3)哪些事情悲,哪些事情喜?明确:喜修葺项脊轩;悲叔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板书:言悲情)四、鉴赏品味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1、让作者产生这

5、样感受的“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明确:狭小 室仅方丈修葺前: 破旧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阴暗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2、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通过归有光的描绘的细节,想象一幅画面。明确: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

6、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

7、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总结以上围绕项脊轩的翻新而抒情,写其旧是为了衬托新之喜,也暗含了作者要重振家业的理想3、这个小天地给了他无限的乐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首先叔父异爨就让他感到内心的伤悲。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到处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最初、已而、共、两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越过就餐(名词活用为

8、动词),鸡栖于厅停留其中四个意象 “鸡、犬、篱、墙” 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具体请学生鉴赏品味)提示:“厅”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狗对叫的象征,篱笆变为墙的过程中人心的进一步形成的厚壁。(可结合初中所学课文来理解:诗经君子于役中“鸡栖于埘”;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比较各自所呈现的不同氛围。)4、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明确: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是“痛惜、失

9、落,无奈”之悲的话,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则更是精神上的打击。在项脊轩中记录了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幼年、少年、成年,以束发、结婚为界)围绕着这三个时期,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难以言说的伤痛。(一)、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问题:让我们以时间为序,看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有伤痛,有什么伤痛?提示:联系自己,在孩子的记忆中谁是印象最深刻的人?(母亲)作者是怎样写母亲的? (学生找课文)“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他的家中有一个老妪,通过老妪的回忆写母亲,这说明归有光自己对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记得,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幼年丧母。提示:母亲是怎样的人?(学生查找课文)老妪说,“汝姊在吾

10、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要注意抓住“扣门扉”的典型动作细节,“儿寒乎?欲食乎?”的典型语言细节来分析)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慈母心肠补充:评论要知人论世,要将人物放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理解,这样的母爱有否与众不同之处?也许我们认为母亲对子女的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以往的封建大家庭中,子女的生活琐事一般有专门的保姆或奶妈负责,无需母亲操心,这与现在有所不同,而归母一听孩子哭泣,就来嘘寒问暖,可见归母对孩子的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归纳: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 ,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

11、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语未毕,余泣)这是第一点不易言明的伤痛缺失母爱的幼年。(二)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1)提示: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学生找课文)“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阖门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

12、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为何祖母有如此大的期望?家道败落,祖母的全部希望(从何看出?)过去: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东西,其为象牙制成,可见归有光的祖上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陈说国事,是归家当年的荣耀,而此时的归家已经出现了衰败和离析的局面。此时:轩“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学生查找课文)这个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读书的地方充分暴露了归家的败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里表明这样一个日益败落的家庭已经到了叔伯之间各人

13、顾各人的程度了。明确: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几句话语、几个动作将老祖母对孙儿及其疼爱、关切、望孙成龙之情写的淋漓尽致。(2)思考:“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明确: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14、,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明确:归家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3)提示:那么,他实现了祖母的期望了吗?科场不利按照常规,象归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应该得到命运之神的青睐的,至少,象我们今天一样,到了十七八岁就应该上个大学,可是,18岁(写作此文的时候)的归有光并没有中得科举,象许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补习,直至35岁才中举,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两年,即补写这篇散文后两年才中举,其后二十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接连八次科举失利,我们理解这篇散文中归有光的内心伤痛,有必要联系这整个的经历。归纳:这份伤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