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082393 上传时间:2022-08-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考古学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推进作用【摘要】: 在上个世纪20年代,因“疑古”思潮的兴起,中国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史体系受到了质疑和颠覆,对此,古史辨派李玄伯发表了文章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指出“要想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学”。自此,考古学传入中国以证史。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博大宏伟,在考古学的支持下越发壮大,但现在也面临着流失和被破坏的危险,为保护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需继续利用考古学以及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技术。【关键词】:考古学 文化遗产 保护 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 当我们被问及到中国有着多么长久的历史时,一般人都会洋溢着自豪的心情说“五千年”。可想而知,五千年的悠久

2、历史能够造就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无一不为之骄傲。然而,如果被问及五千年历史的证据是什么时,我们又能何言以对?估计有着一大堆的人会对这个问题哑口无言,因为我们据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中国的五千年历史,然而我们却从来没有去想过为什么。其实,是“考古学”这一门学科告诉了我们答案。那么,这门学问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现代考古学是在上个世纪 2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的。在上个世纪的 20 年代初,整个中国都处于五四运动后的思想浪潮之中,在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古史辨”的思潮。特别的,由于最早地接受了进步的西方现代史学思想,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常常以文献记载的古史真伪为题聚在一起讨论,于是就逐渐形

3、成了一股“疑古”的思潮。在此之前的两千多年,对于我国的古史体系从未有人质疑过,但在这时,这一个“古史体系”被彻底的打破了。的确,光从之前史学家的史书记载来考证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对于史学家所撰写的史书我们难以考证其真伪,我们无法回到当代去考证。就算史书属实,我们也无法知道史学家是否把对早期的历史讲得太清楚详细从而无形中把历史拉得越长。于是,对于这个学术界的重大问题,有人提出了走“考古学”的道路去解决人们对古史体系的质疑。1924年,古史辨派的有名教授李玄伯在现代评论一卷三期上刊登了篇文章,题目是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他指出,看来传统的古史体系是靠不住了,“所以要想解决古史,唯一的方法

4、就是考古学”,我们只有走考古学之路,通过地下的发掘,挖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够证明我们的历史对还是不对。所以,在学术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双重要求下,西方的考古学开始进入中国,并且,被誉为“现代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率先就到了山西的西阴村进行发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做的田野工作。所以,考古学的引入首先就是为了对我们中国坚不可摧的悠久的文化历史积淀做充分的论证。那么为什么说考古学对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有着推进作用呢?我们先看看中国的文化遗产的现状。我国有着数量庞大的文化遗产。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或文化自然双遗产的中国的瑰宝有明清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

5、址、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平遥古城、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秦始皇陵、苏州古曲园林、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丽江古城、庐山风景名胜区、龙门石窟、青城山-都江堰、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安阳殷墟、开平碉楼及村落、福建土楼以及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引用专业性的说法,我国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

6、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另外,在非物资文化遗产方面,我国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演绎方式。因而,在几千年的时间的淘洗下,中国的文化遗产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然而,尽管文化遗产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是不可避免的是,自此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的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

7、胁,一些文化遗产甚至已经消亡或者失传。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开发的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盗墓、盗窃并非法交易或者走私文物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除此之外,由于全国教育一体化以及人口流动迁移的加快,以前那些拥有相对丰富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因为同化而导致民族及其区域文化特色的消失。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拯救我们的文化遗产的呢?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在指导上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在方法论上坚持继续利用考古学以及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技术或者其他的正确的先进方法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永久传承。首先,

8、要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我们要坚持完善和利用考古学。考古学研究资料的收集的方式有田野考古、航空考古和水下考古。其中,目前最常用以及完善的首推田野考古,前面说到,1926 年的时候,“现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就到了山西的西阴村进行发掘,开始了中国人第一次独立做的田野工作,所以田野考古有着很长时间的沿用。在田野考古方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最新出炉的“田野考古奖”中,陕西省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岐山凤凰山遗址、杨官寨遗址、统万城遗址和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地等五个考古项目榜上有名,这些墓葬或遗址的考古成果无疑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再增添了厚重的一笔。就连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曹操墓一事也是通过田野考古来引

9、发出来的,我们先不管其真伪性,但就影响而言,类似的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的发现无疑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文化遗产意识,这更有助于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由于技术手段的发展,航空考古和水下考古开始在考古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的,水下考古在1989年“南海一号”和2009“南澳一号”的考古工作上都取得了累累硕果。无疑,结合了先进技术手段的考古学,能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上做出重大的贡献和推进作用。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博物馆的发展也是考古的一个延伸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方式。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强大的通信功能使各类信息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得以共享,这对于考古

10、学的资料收集以及管理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考古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到目前为止,考古界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基本上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但是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用于考古学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以及应用平台,我们依托于现代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可以科学、规范地管理考古发掘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在全国进行信息管理、共享和交流。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完成。另外,博物馆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正在不断地进行和完善当中,而且绝大多数的博物馆也引用了计算机技术为馆藏品建立了电子文档,加强了对馆藏品的登记

11、、建档和安全管理。而且,由于博物馆的对外开放性,除了要落实藏品丢失、损毁追究责任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展览和服务的质量,吸引公众参观,特别的要向未成年人这一群体减或免费开放,以普遍增强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总而言之,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的的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方法和契机。 当然,除了继续利用考古学以及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技术之外,保护和发展我国文化遗产的方法还有很多,本文只是提出笔者的想法而已。相信不管用何方法,我们的社会公众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会越来越强,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也会越来越绽放光彩。【参考文献】: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4月2 刘建华计算机技术在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中原文物 2004年05期 3普通网站通常所提供的搜索引擎只能满足于一般性的考古信息检索,故不在此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