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076569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电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本科毕业设计.doc(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 学生姓名 于超 学号 11060506 班 级 11060506 专 业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分 院 汽 车 分 院 指导老师 周贺 2013 年 9 月 15 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 学生姓名 杨红波 学号 11060507 班 级 110605 专 业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分 院 汽 车 分 院 指导老师 周贺 2013年11月15日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 学生姓名 杨红波 学号 11060507 班 级 110605 专 业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分 院 汽 车 分 院 指导老师

2、周贺 2013年11月15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专用纸 8 第 页 目录第1章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31.1汽车上普遍采用的电子控制技术31.2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3为了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汽车发动机率先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目前,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的电子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3第2章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42.1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42.2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5第3章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73.1传感器73.1.1目前汽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有73.1.2目前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常用的传感器有83.2电子控制单元93.3执行器9第4

3、章 扩展的发动机电子控制项目104.1扩展的汽油机电子控制项目104.2扩展的柴油机电子控制项目10第5章 展望和物语11致谢语12参考文献13摘 要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日益广泛,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成为现代科技的载体和结晶。分析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状况、结构原理和特点,从而找出汽车电子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我国未来汽车电子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助力我国汽车业的发展壮大。汽车电子技术将为人们提供更安全、舒适、便捷的服务。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简称,在现代汽车技术中,电子技术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尤为突出,特别是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微机控制技术出现以后

4、,在扩张电子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同时,减小电子装置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不但改变了汽车工业的面貌,而且使汽车的结构和性能焕然一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安全可靠性,乘坐舒适性以及废气排放和噪声控制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据业内资深专家预测未来近90%的汽车创新将来自于电子技术,汽车将由单纯的机械产品向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方向发展,成为所谓的“电子汽车”。【关 键 词】: 电子技术 应用 发展历程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第1章 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1.1汽车上普遍采用的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指由传感器、电器开关、电子控制器和执行器等组成,并具有提高汽车性能的有机整体。汽车电子控制系

5、统的显著特征是以汽车发动机、底盘和车身为控制对象,主要功能是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包括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舒适性、操纵性与通过性等。1.2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发动机上的应用 为了提高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汽车发动机率先采用了电子控制系统。目前,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的电子控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EFI)2微机控制发动机点火系统(MCIS)3发动机空燃比反馈控制系统(AFC)4发动机怠速控制系统(ISCS)5发动机断油控制系统(SFIS)6发动机爆震控制系统(EDCS)7加速踏板控制系统(EAP)8发动机进气控制系统(IACS)9燃油蒸汽回收系统(FEC

6、S)10废气再循环控制系统(EGR)11可变气门定时控制系统(VVT)12汽车巡航控制系统(CCS)13车载故障自诊断系统(OBD)15信息显示系统(IDS)16声音复制系统(ESR)17液面与磨损监控系统(FWMS)18维修周期显示系统(LSID)第2章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2.1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电子电路(即分立电子元件电路与集成电路)控制、微型计算机(即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控制和车载局域网控制等过程。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在汽车上安装电子管收音机,这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应用的雏形。1959年晶体管收音机问世后,很快在汽车上得到了应用。60年代,

7、汽车上应用了硅整流交流发电机和晶体管调节器,到60年代中期,汽车上开始采用晶体管电压调节器和晶体管点火装置。但更多的应用电子技术则是在70年代以后,主要是为解决汽车安全、污染和节油三大问题。进入70年代后期,电子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得到了发展,微机在汽车上的应用,给汽车工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汽车电子技术进入了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是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阶段,超微型磁体、超高效电机及集成电路的微型化,为汽车上的集中控制提供了基础。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个阶段 ,即包括电子技术(微机技术)、优化控制技术

8、、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耦合交叉技术等综合技术已从科研阶段进入了商品生产的成熟阶段。第一阶段(1953-1975年):电子电路控制阶段,即采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电子控制器进行控制。汽车电子设备主要采用分立元件组成电子控制器,从而揭开了汽车电子时代的序幕。主要产品有二极管整流式交流发电机、电子式电压调节器、电子式点火控制器、电子式闪光器、电子式间歇刮水控制器、晶体管收音机、数字时钟等。第二阶段(1976-1999年):微型计算机控制阶段,即采用模拟计算机或数字计算机进行控制,控制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电子设备普遍采用8位、16位或32位字长的微处理器进行控制,主要开发研制专用的

9、独立控制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主要产品有微机控制发动机点火系统、电子控制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燃油喷射与点火综合控制系统、发动机空燃比反馈控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四轮转向控制系统、车身高度自动调节系统、轮胎气压控制系统、安全气囊系统、座椅安全带收紧系统、自动防追尾碰撞系统、前照灯光束自动控制系统、超车报警系统、车辆防盗系统、电子控制门锁系统、自动除霜系统、通信与导航协调系统、安全驾驶监测与警告系统和故障自诊断系统等。第三阶段(2000年后):车载局域网控制阶段,即采用车载局域网LAN对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国内外中高档轿车目前都

10、已开始采用车载局域网LAN技术。采用LAN技术的国外轿车有奔驰、宝马、保时捷、美洲豹、劳斯莱斯等。例如,在BMW AG(宝马公司)2004年新推出的BMW7系列轿车上,就装备了70多个微处理器,利用了8种车载局域网分别按这些电控单元的作用连接起来。其中,连接多媒体装置的网络就选用了MOST。MOST协议是21世纪车载多媒体设备不可缺少的高速网络协议。采用LAN技术的国内轿车由一汽宝来Bora、奥迪A6、上海帕萨特B5、波罗、广州本田、东风雪铁龙等。电子控制器网络化的多路集中控制系统不仅是汽车电器线束分布方式和电子控制系统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火车、船舶、机器人、机械制造、医疗器械以及电力

11、自动化等领域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2.2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借鉴飞机发动机汽油喷射技术而诞生的,并伴随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汽车油耗法规、排放法规要求的逐步提高而发展到当今水平的,其发展经历大致如下。1934年,德国怀特兄弟发明向发动机进气管内连续喷射汽油来配置混合气的技术,并研制成功第一架采用燃油喷射式发动机的军用战斗机。1967年,博时公司研制成功K型机械控制式汽油喷射系统K-Jetronic,电动燃油泵提供压力为360kpa的低压燃油,由燃油分配器分配到各缸进气管上的机械式喷油器,汽油连续喷向进气口,空燃比由挡流板式空气流量计操纵油量分配器中的计量槽进行调节。19

12、82年,在K型系统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压差调节器、部分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ECU,改进研制成功了KE型机电结合式汽油连续喷射系统KE-Jetronic。1993年以前出厂的奔驰和奥迪轿车,大多采用了这种KE型燃油喷射系统。最早研制汽车电子燃油喷射装置的是美国本迪克斯公司。该公司于1957年开始试用真空管电子控制系统,根据进气压力,由设在各个进气门前的喷油器与进气行程同步喷油。遗憾的是该专利技术并未付诸实用。1967年,德国博世公司根据美国本迪克斯公司的专利技术,开始批量生产利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信号和模拟式计算机来控制发动机空燃比A/F的D型燃油喷射系统D-Jetronic,装备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

13、生产的VW-1600型和奔驰280SE型轿车上,率先达到了当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创了电子控制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技术的新时代。D型燃油喷射系统是用了电子电路控制喷油器阀门的开启时刻与开启时间。1973年,随着排放法规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进一步提高控制精度,进一步完善控制功能。博世公司便在D型燃油喷射系统的基础上,改进压制成功了L型燃油喷射系统L-Jetronic。L型燃油喷射系统利用了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进入发动机汽缸内空气的体积流量,与利用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来间接测量进气量的D型燃油喷射系统相比,控制精度和检测精度大大提高。1973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在其生产的

14、汽车上,将分立元件式电子点火控制器改用集成电路IC式点火控制器。197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开始加大火花塞的电极间隙,同时采用高能点火装置,并将点火线圈与集成电路式点火控制器安放在分电器壳体内。1976年,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研制成功微机控制点火系统,取名为“电子式稀混合气燃烧系统ELBS”。该微机控制点火系统采用模拟计算机控制,根据大气压力、进气温度、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发动机负荷与转速等信号计算最佳点火时刻,控制200多个参数。从此开辟了汽车发动机微机控制技术的新时代。1981年,德国博世公司在L型燃油喷射系统L-Jetronnic的基础上,用新颖的热丝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直接测量进入发动机汽缸的空气质量流量,从而取代了翼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该系统取名为LH型燃油喷射系统L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