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073596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时间:12月9日学习方式:集中教育学习地点:会议室主持人:赵亮叶澜:新基础教育观点(教师必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带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观点二:以人为本“新基础教育”最关心的是人。它改变一个人,改变他头脑中观念,改变他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结果是教师更新了,课堂更新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观点三:服务目标“新基础教育”并不是为最好的学生准备一项改革方略,而是为所有愿意改变自己、愿意实现更好发展、愿意完善自己的教育群体服务的。观点四:生态教

2、育“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观点五:教育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观点六:课堂的意义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发起自发地上好每一节

3、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观点七:教师的智慧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景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

4、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观点八: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景时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观点九:模式问题我们要警惕模式问题。要求教师的行为是操作的、按模式去行动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意味着你把他看成手段,看成不能思想的人、不能自己领悟的人、不能自己去反思、去发现自己和改变自己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一个外在的模式、外

5、在的操作去规范他的行为。这样,你还是把他看成一个行为者,而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为统一的人。观点十:课堂操作在课堂实践中到底应该什么做,这个创造空间应该还给教师,不用去做那么细致的规定,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他完全可以从当时的情景、他的感受、他的一些想法去做起。我们不是要给他一个模式,我们是要他有这样的创造的冲动,要他生长出智慧来,要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以主动地、自主地创造的人。“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在这里,“新基础教育”的艰难也就在这里。这种把丰富复杂、变化不居的教学过程,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观最根本的缺陷,它导致课堂

6、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不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且受到压抑和制约,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观点十一:教师定位“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即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即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即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新基础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问题。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发展的空间。问题意味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问题不会自动地转化为发展空间,这需要的是我们对现实的态度,做积极的现实主义者。学习时间:12月23日学习方式:集中教育学习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赵亮学习内容: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 翟

7、晋玉按:“审辩式思维”是 critical thinking 的汉译。今天,许多人将之译为“批判性思维”。译为“批判性思维”并不准确。在本公号第224期刊出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秘书长杜国平发表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9期的文章批判性思维辨析,文中对这一概念的翻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将之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是不妥的。此文作为头版头条刊登于2014年9月3日中国教师报,这里摘编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当下中国喊创新最多最响,却背负着“山寨之国”的尴尬。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宣称,“中国不能创造任何事物”。显然,创造性已成为当前中国最稀缺的元素。创新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之痛。批判性思维是

8、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前提。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2014年7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上,一个题为由孔融让梨故事在中美学生中的不同遭遇看批判性思维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该报告由青岛大学宫振胜和卢文丽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他们的研究从“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的故事展开。一群8至12岁的美国孩子学习中文,老师给他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发了一场讨论。爸爸为什么要4岁的孔融去分?分不公平怎么办?为了与具有独特视角的美国学生对比,宫振胜和卢文丽在中国27个班级11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中展开对“

9、孔融让梨”的讨论。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讨论反映出批判性思维严重欠缺,绝大多数学生(1000余名)对故事本身没有异议;与写故事的人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推理很少;把结论预设在前提中即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中美学生关于“孔融让梨”讨论水平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同时又完全在意料之中。中美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批判性思维的有无。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会提问题,正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由来已久,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在英语中,“批判的”一词为“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 和kriterion,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苏格

10、拉底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的鼻祖。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就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可称为“助产术”由苏格拉底本人所开创的一种探究性质疑。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课程首先在北美兴起,几十年来,已经发展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介绍到中国,随后被用来改造高校的逻辑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开设了这门课。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开设了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但就全国来看,目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仍然只有很小的比例。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越来越成为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1998年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其中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并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学生成为见多识广和有强烈进取心的公民。美国学者多拉豪维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从1991年开始,美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鉴于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严重忽视,举行了本次研讨会,并举办了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培训班。研讨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韩筠指出,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要开展教师培训,使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学常

12、态。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壮虎提出,作为素质教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应该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在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缺失:思考既不自由也不严密,既不宽广也不细致。既不自主又不客观,缺乏求真、认真和反思精神。学习过程类似于盲从过程,因而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推理能力训练不足,思考是直觉和直观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中国学生目前特别缺乏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要说提出好问题了。董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即使是被看作精英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时也普遍感到缺乏思维方法训练的

13、艰难,大量学生最后成为在西方实验室“打工”的低端技术人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命缺陷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楚渔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制度、体制、文化等原因,而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缺乏思维工具的运用。缺乏对思维科学的研究使中国进步缓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晋荣东指出,在中国传统思维中经学独断论与权威主义根深蒂固,“唯我独尊、不容异议的现象沉疴难愈。例如国语周语中的“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即属于此类。钱颖一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这容易抑制独立思考。前苏联教育思想和体制

14、的影响更加剧了这种倾向。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鼓励甚至压制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教学:从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钱颖一说,中国目前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和高考选拔制度,造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只顾知识的传授而不顾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西方国家教学改革的经验来看,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将思维教学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思维教学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以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必须完成革命性的变

15、革,教育的重点由培养知识分子变为培养智慧分子,由知识课堂到思维课堂,由考知识到考思维。”宫振胜说,“人类的文明首先是思维的文明。批判性思维即对思维的思维,通过思维诊断、审查,使思维走向文明。”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学生过上健康精神生活、提高学习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思想工具,它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培养获得。批判性思维包括的主要技能有:理解和分析各种问题,收集必要和多面的信息,辨别虚假和迷惑的数据,评估现有系统的缺陷和局限,进行充实的推理,挖掘有问题的隐含假设,构造新的解释或替代方案,追寻最佳的选择,作出全面和平衡的决策,等等。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其核心精神

16、在于:求真,公正,开放,反思。其根本特征是“大胆质疑,谨慎断言”,和胡适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相似之处。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批判性思维是个人自律的基础,善于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是思想成熟的标志。”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瑾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建设性的。“批判性思维是通向美德与智慧的途径,最大的批判性思维是对人生的反思。”湖北黄冈英山县一中教师王胜林说:“批判性思维是形成问题意识的核心要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树立质疑意识、求异意识和反思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教师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