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3070490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0岁小儿流鼻血须知.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十岁儿童流鼻血须知鼻出血多发生于410岁的孩子,而且90%以上的患儿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前下方。见到鼻血从孩子前鼻孔滴滴答答流出来,爸妈经常惊惶失措地大叫:“快,快,仰起头来!”殊不知,一下子就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大部分(90%以上)小儿鼻出血都是良性的,且几乎都发生在鼻前部。如果抬头的话,血就会流到鼻腔后方、口腔,有的进入胃部引起不适,导致呕吐,有的则可能进入气管甚至肺部,引起剧烈咳嗽;二是父母的慌张会导致宝宝更加紧张。 如果小儿鼻出血,请让孩子低头(注意不是仰头)并举起上肢,以增加上腔静脉的回心血量,从而减少鼻腔供血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引起孩子出鼻血的原因大多为以下四种: 一是季节原因,

2、夏季气候干燥,儿童鼻出血现象增加。二是饮食原因,现在多数儿童偏食,只爱吃肉,不爱吃蔬菜,营养摄入不全面,以至于造成血管脆性增加。三是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如1、罹患感冒的小孩因为感冒会使得鼻黏膜的扺抗力降低,加上感冒的症状(鼻塞、流鼻水、鼻脓等)会令小孩做出一些直接伤害到鼻黏膜的动作(如用力擤鼻涕、挖鼻孔等),因而易流鼻血。 2、罹患鼻过敏的小孩因鼻子发痒、流鼻水、鼻塞,会经常挖鼻子,因而使得鼻黏膜经常受伤而流血。 3、有用手指抠挖鼻孔习惯的小孩由于经常抠挖鼻孔使得鼻子等入口处及鼻前庭反复受伤,结痂,再沾上鼻屎,小朋友更会情不自禁地抠挖,如此恶性循环,久而久之,鼻子入口处及前庭部就会产生溃烂,而容

3、易流血。 四是疾病原因,如血液病、发热、咳嗽等。 小儿流鼻血的止血应急措施:1、孩子发生鼻子出血时父母先不要慌张,让孩子安静坐下,用干净的脱脂棉充填鼻腔止血,如没有脱脂棉也可用手指压迫鼻翼向面骨方向按压5分钟。5分钟后轻轻松开手,如果还在出血,则需要送孩子去医院。用冷毛巾敷鼻部而使鼻血管收缩。血止住后半个小时避免孩子擤鼻涕或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2最好的办法是压迫止血。 因为流鼻血的部位大部分是在鼻中隔的前下方,用手指将鼻翼向中隔处挤压,可使出血部位受到压迫。凝血功能正常的小儿很快就会止血,压迫止血大约只需要23分钟时间,鼻部放冰袋冷敷。3切忌用纸卷、棉花乱塞,这不但起不到止血作用,而且

4、不干净的纸卷及棉花还会引起炎症。4除了上述原因外,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因。北方气候干燥,特别是冬春季风多,小儿娇嫩的粘膜很容易破裂出血。为此,冬季室内应湿化,使用加湿器,暖气、炉子上放水盆都可达到增加湿度的目的。居家预防7个注意1.治疗过敏若是因过敏引起的流鼻血,治疗之本就是到耳鼻喉科治疗鼻子过敏。过敏症状得到改善,流鼻血的现象也会跟着解除。居家应多注意空气中的灰尘、湿度和温度,在季节交替之际,应穿着暖和,避免孩子一下子冷一下子热,降低鼻黏膜血管因过度扩张而流血的机会。适度使用抗过敏药物可减少打喷嚏、流鼻水、鼻瘙痒感,也可使鼻黏膜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2.改掉搓揉鼻子的习惯流鼻血后、鼻黏膜

5、的血管壁尚未完全长好前,如果再搓揉鼻子,会使血块提早脱落、血管丛糜烂而反复流鼻血。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改掉搓揉鼻子的习惯,减少机械性伤害,才能有效减少流鼻血的机会。找出让宝宝鼻子发痒的原因,并有效杜绝,帮助他改掉搓鼻子的习惯。3.滋润鼻腔天气过于干燥时,不妨使用油性软膏涂抹鼻孔(如凡士林),以滋润鼻腔,避免鼻黏膜干燥,加速鼻血管壁的修补。4.多注意饮食饮食一定要注意,别让孩子多吃太多炸煎及油腻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并注意多补充水分。黑木耳及莲藕粉有收敛止血的功能,有习惯性流鼻血的孩子可以多吃。5.预防呼吸道疾病孩子罹患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会使鼻黏膜的血管充血肿胀,造成破裂而出血。因此,避免

6、孩子感冒很重要,一旦宝宝有呼吸道疾病时,应及时治疗。6.出门戴口罩在天气寒冷的日子带宝宝外出时,要记得帮他戴上口罩,以减少冷空气对鼻腔黏膜的刺激。7.作息要正常当孩子作息正常时,身体就比较健康,动不动流鼻血的情况就能随之改变。 小儿常流鼻血的食疗法:治疗小儿流鼻血的13个秘方 小儿流鼻血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不能单独成为一种病。出血的疾病,可能在鼻腔,也可能在其它器官或属于全身性疾病。本病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损伤脉络,尤其以肺热、胃热、肝火、肝肾阳虚为常见。临床上用以治疗小儿鼻出血的常用验方如下。 方一 白茅根50-120克,竹蔗100-300克。水煎,代茶喝。 本方适用于由肺热引

7、起的鼻出血。 方二 鲜藕适量,蜂蜜15-30克。将藕洗净,榨汁100-150毫升,加入蜂蜜,调匀内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本方对肺热引起的小儿鼻血有效。方三 生石膏50克,豆腐200克。将2味加水500毫升同煮1小时,加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豆腐。 本方适用于肺胃部郁热产生的小儿鼻出血。 方四 红旱莲、白茅根各30克,瘦肉少许。三味加水3碗炖至1.5碗,吃肉喝汤,分3次服用。 本方适用于各种血热出血症。方五 鲜荷叶半张,竹茹10克,鲜茅根30-60克,绿豆30克。先将鲜荷叶等洗净,绿豆先加适量水煮,待绿豆煮开花后,下其余味,取汁去渣,日分2-3次服。 本方适用于小儿胃热之鼻出血。 方六 栀子仁3

8、-5克,粳米50-100克。将栀子仁碾成细末,先煮粳米为稀粥,待粥将成时, 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 本方适用于因肝火引起的鼻出血。 方七 鲜藕200-250克,生侧柏叶60克。将鲜藕洗净,切薄片,放铝锅内,加水烧沸,文火煮20分钟取汁,再将侧柏叶捣汁点入藕汁中,搅匀,醋加白糖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因血热所致鼻出血。 方八 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用干地黄60克),粳米100克,生姜2片。将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用干地黄60克,煎取药汁。先用粳米加水煮粥,煮沸后加入地黄汁和生姜,煮成稀粥食用。 本方适用于因阴虚所致小儿鼻出血。 方九 鸡蛋清2个,白糖50克。将二者调

9、匀,以滚开沸水冲熟,待温顿食,每日2次。 本方对鼻出血有效。 方十 人参6克,大枣15枚,粳米30克。将枣去核,与另二味同煮为粥。日1剂,连用数日。 本方对因脾气虚引起的鼻出血有效。 方十一 大枣15个。将枣洗净,浸泡一小时,用文火炖烂,每服1剂,日3次,7天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脾气虚所致的鼻出血。 方十二 龙眼肉、红枣、白糖参各15克,粳米100克。取连壳桂圆,剥去果皮,去核取肉,将白糖参单煎取汁,然后同红枣、粳米一并煮粥,亦可加少许白糖。 本方对脾虚所致的鼻出血有效。 方十三 藕粉、糯米粉、白糖各250克。一起放盆中加适量水,揉成面团,上笼蒸15-20分钟。作早、午餐,温热服食。 本方适

10、用于体虚食少,或吐血、鼻出血。 食疗偏方:五种饮食治疗流鼻血 很多原因会引起流鼻血的,如血小板紫癫、高血压、白血病、药物中毒等。除此之外,还有局部原因,如鼻中隔李氏区出血、鼻窦炎、鼻外伤、鼻中隔弯曲、肿瘤等。经常有流鼻血症状的读者在查明原因对症治疗的同时,不妨试一试下列几则食疗偏方。 (1)用三个杨桃榨汁,掺入甘草粉,在下午二时左右喝下约一碗,连续服用三天。 (2)削皮梨子一个(比较小的用两个),蘸上甘草粉,在下午二时慢慢吃下,连续服用三天。 (3)空心菜香菇煮汤,在下午二时喝下一碗左右,连续服用三天。 做法:将一把空心菜洗干净,五朵香菇先泡水,然后切丝;花生油先下锅,待油热时,将香菇下锅炒几

11、下,然后添两碗左右的水,水开后才放下切好的空心菜,可添加一些味素、盐。 (4)卷心白菜香菇煮汤,在下午二时喝下一碗左右,连续服用三天。 做法:将半个卷心白菜切成半寸左右长,将五朵香菇先泡水,然后切丝;先用花生油下锅,待油热后,放进香菇炒几下,再放下卷心白菜,一直炒至半熟,再添些水(水不必太多),可添加一些味素、盐。 (5)豆芽菜(绿豆芽)香菇煮汤,在下午二时喝下一碗左右,连续服用三天。 做法:将香菇五朵切丝,先下锅炒几下,再下一碗半水,水开后,将豆芽菜下锅(不宜煮太久),添下味素、盐,连续服用三天。 鲫鱼石膏煲豆腐:鲫鱼1条约150克,豆腐200克,生石膏30克;将鱼宰好洗净后,与豆腐、石膏同

12、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煲1小时,以盐调味即可食用;幼儿可只饮汤不吃渣,以防鱼骨哽喉。有清肺热、降胃火、止鼻血的功效。 生地二根饮:鲜生地、鲜白茅根各30克,鲜芦根50克,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饮,连用710天,能清热凉血、止血。 鲜藕汁饮:鲜藕300克洗净,磨烂挤汁约50100毫升;每次50毫升,用少量白糖调匀、炖滚后服。可清热解暑,凉血止血。 黄花菜瘦肉汤:黄花菜30克(干品,浸泡洗净),瘦猪肉100克,蜜枣2枚,同入锅内,加水适量慢火1小时,以盐调味后食用。有清热平肝、润燥、止鼻血之效。 阿胶炖瘦肉:阿胶6克,瘦肉30克(切片),同放碗内,加适量开水,加盖隔水炖1小时,入少许食盐调味食用。有滋阴养血、止鼻血功能。红枣(去皮去核)和花生米同煮水,煮时间长点煮到烂,每天一大碗,红枣补血,花生米的膜补血小板。共0条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