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3070040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顶进立交桥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顶进立交桥设计的 基本理论、方法和内容、顶进立交桥的结构形式基本形式钢筋混凝土封闭结构。特点:自重较轻而底面积大,对地基承载能力的要求较低;比较轻巧而美观的外型,可以获得较小的梁高,缩+短引道的长度;超静定结构,内力可以互相调节,对意外外力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以适应一般地质变化的要求;由于墙板间的刚性联结,可以承受顶进时巨大剪力。、顶进立交桥的总体设计下穿铁路的立交桥要满足两个条件:在结构方面必须具有足够承受铁路荷载的能力;桥下净空必须满足交通功能的要求。所以在设计中必须同时遵守铁路和公路或城市道路的有关规范和规定。设计所依据的规范: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

2、计规范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桥梁设计准则总体设计的任务:确定桥位、交叉角、规模。桥位立交桥轴线与铁路中线交点的位置。理想的交叉点是在区间直线段;若需要在车站通过,宜避开咽喉区。交叉角立交桥轴线与铁路中线的夹角,标注锐角。所有规范都规定两条道路的交叉角不应下于45,但在实际执行中都做不到。在城市道路中,拆迁是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以前曾经力图把交叉角控制在60以上。但是强调大交角往往造成大量的拆迁和道路平面的恶化,一般在城市道路的立交桥中都只能服从城市规划的要求。立交桥的规模净宽、孔数、净高立交桥的净宽是指每孔中两墙间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必须满足行车道或人行道宽度及各种“带”宽的要求,

3、行车道的宽度是与设计行车速度、车道数和车辆类型有关的:例如:每个机动车道的宽度:大型汽车和小型汽车混行 V40KMH 3.75m 40KMH 3.50m小型汽车专用线 3.50m公共汽车停靠站 3.0m净高:有轨电车 5.5m 无轨电车 5.0m 汽车 4.5m孔数要与道路设计横断面相匹配;净高是指由路面至顶板底的高度。每孔的净宽和净高都必须满足公路和城市道路限界的要求。关于规模问题,有一段时间过分强调铁路规范的要求,曾经造成铁路和地方地方部门的不协调。在近三十年来,铁路规范规定的标准净宽系列没有做过任何改变,标准系列中的净宽目前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道路设计的要求。例如:北京一些城市快速路和干道

4、都设计为“四块板”断面,设计速度都在40KMH以上,机动车道为上下各3车道,而且中间和两侧隔离带也比较宽。行车道本身要求的宽度就达到11.25m,加上路缘带、安全带的要求就13m以上,再由于较宽的隔离带,要求的净宽就更大了。而标准系列中,四跨断面只有(912129)m一种,明显地不能满足现行规划的要求。所以在近年设计的方案中,特别是在北京和天津,基本上已经冲破了规范的限制。如北京中轴路立交桥为(17.5202017.5)m,总宽度81.2m;玉泉路立交桥为(12171712)m,总宽度63m;廊坊K83立交桥为(814.514.58)m,总宽度近49m。其他双孔和单孔净宽也有类似的情况。 目前

5、已有的设计:单孔最大的净宽为18m(广渠路立交桥);多孔连续结构最大净宽为20m朝阳北路220m,中轴路立交桥(17.5202017.5)m。对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基本上已经是极限跨度。结构断面形式多孔连续结构或分体组合。从设计角度:对宽度较大的结构,考虑到底板的刚度和顶进过程中地质情况意外变化的影响,宜采取分体设计;从施工角度:分箱并列顶进,难以做到并列各箱高程误差的一致。顶进立交桥的“主体”包括框架主体和出入口挡墙;框架主体由前刃角、封闭框架、后悬臂和尾墙四个部分组成。 图1前刃角是顶进框架桥的特有结构,起到顶进时切土、防止侧向塌方的作用;侧刃角的斜面还可以起到调整方向和高程偏差的作用

6、。立交桥轴线长度的确定:轴线长度系指刃角顶板前端至后部悬臂末端的长度,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前部刃角顶板长度,刃角顶板长度按设计内净高及侧刃角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60的原则确定,对于斜交桥此“60”应按垂直线路方向计量;中部封闭框构长度,由线路(包括既有线和预留线)总间距和荷载分布宽度两个因素确定。同时,此长度与施工安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施工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尺寸是前端最外侧的股道中心至侧刃角根部的距离,这个尺寸关系到补刃角施工时的线路安全。在1994年以前,一般设计中这个尺寸都定为2.7m,补刃角施工相当困难;1993年底,铁路局颁发了“顶进式框架立交桥设计、施工的若干规定”。在此规定中,

7、此尺寸根据结构的不同高度取值为34.5m,施工条件有所改善。按设计部门的观点,这个尺寸的确定应该考虑顶板荷载分布宽度的需要。 图2(图2中的“L”相当于图1中的“B”或“B1”)图中b是活载分布宽度,而a段用于承受悬臂的垂直荷载,在a段内荷载分布的强度不应大于b段,否则需要对a段特别配筋。a段的大小就与悬臂的大小有关,最后: L=b+a一般按上述原则确定的刃角根部至邻近线路中心的间距就比较能满足补刃角施工的要求。尾部悬臂板长度,按路肩需要的宽度确定,一般为1.52m;尾墙,在框架尾部把两侧墙延伸一段,此延伸部分称为尾墙。它可以使翼墙基础拉离线路,增加翼墙挖基时线路的安全度;在轴线长度短的立交桥

8、,顶进时容易出现扎头,此时尾墙可使整个结构的重心后移,起到平衡重的作用。尾墙不是每桥必有的。作为立交桥的主体结构的另一部分是出入口挡墙。出入口挡墙是维护路基稳定的必要结构。一般有一字式、八字式和引道挡墙与结构边墙直接相接三种方式。其中八字式是普遍采用的方式,其布置的基本要求是与引道挡墙或边坡连接处不应出现锐角,应该以直角或钝角连接。从此方面看,一字式(也就是路肩式)挡墙只有在有预留线的一端、在正交时才可采用。顶进方向的确定:确定顶进方向的一般原则:在铁路曲线地段,宜从曲线外侧向内侧顶进;在站场按最后顶进正线的原则确定顶进方向。但是,顶进方向最后应根据上述原则以及现场场地、交通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9、。铁路桥梁设计时所采用的基准标高是“轨底标高”,无论是荷载计算或各部标高的确定都以轨底为计算的起点。在立交桥穿越多股线路时,常需考虑最低和最高股道,综合平衡来确定桥面的设计标高。铁道部工务局曾经有文件要求提速线路的立交桥其轨底至板顶的高度不得小于0.8m。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顶进立交桥设计的这个高度一般只取0.65m。在这个高度中还包括了板顶防水层和保护层的厚度,在此高度下,工字钢横梁只能采用36以下的工字钢,以前一些工务段还常采用28的工字钢作为线路加固的横梁。由于通过速度的不断提高和行车密度加大,为了保证安全,现在采用作为横梁的工字钢都在40以上,而且布置的间距加密到1m。这种布置只有

10、在0.8m的高度下才能做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在设计中重点增加了以下措施:1、 松散土体固化处理;2、 路基防护桩;3、 前靠背桩这些措施无论是从经济和安全角度,对施工单位都是有利的。通过若干座立交桥的施工实践,采用前两项结合,除了保证开挖面的稳定以外,应用在小交角立交桥的顶进中,还起到有效地减小水平转矩的作用。、顶进立交桥的结构设计基本形式:普通钢筋混凝土封闭框构。1、结构内力分析结构在正常工作状态时所受的外力:主力:恒载:结构自重,静土侧压力, 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的影响 活载:列车活载和冲击力,活载侧向土压力,公路活载,人行道活载 附加力:列车制动力 温度变化的影响在以上荷载中,公路和

11、人行道活载可考虑其对结构有利或不利决定取舍。一般计算中只计算主力,如果考虑“主附”的组合,容许应力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些项目最大可提高30。在一般设计中,都没有考虑以下几种情况:1)施工过程中由于纠偏产生的外力,如单侧被动土压力;2)斜桥考虑了由于水平荷载作用对结构产生的扭矩,但是没有考虑顶进时水平转矩变化的作用;3)顶进过程中由于地质变化造成对结构底面的集中反力或地基脱空的情况; 4)结点产生垂直相对位移时的影响;我们需要按设计时考虑的结构受力状态作为采取施工措施的依据:在方向纠偏时必须逐步采取措施,不可一蹴而就,因为这样会使前端侧面产生巨大的被动土压力而可能使结构破坏(因为设计中只考虑了

12、双向对称静土压力和单侧活载土压力的作用);采用纵向地梁控制扎头时,地梁必须布置在靠近结点部位;在硬质土层顶进时,底板的清土面要平整,在每孔的跨中部位,宁低勿高,避免造成跨中的集中反力;避免在结点附近造成长距离的超挖。在我们的施工实践中,由于在顶进过程中出现的抬头、底板超挖等情况,框架就位后常常出现底板脱空,也没有看到结构出现破坏现象。这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脱空的范围比较小,而结构本身刚度较大没有造成结点明显的相对位移;二是结构设计时就有较大的安全系数。但是为了结构的寿命,不应该让结构长时间在这种条件下工作,所以一般要求就位后对基底采用喷沙或注浆填充。计算方法的发展:手算阶段:地基反力直线分布,

13、沿轴线取1m单元按平面框架计算弹性地基上的框架,沿轴线取1m单元按平面框架计算将结构简化为平面问题,沿轴线方向取1m单元,当按地基反力直线分布的假定计算时,利用等截面杆件的角变位移方程推导的公式,这是最早采用的手算方法。即使有电子计算器,人力最多也只能计算单孔和双孔框架,而且只能用改变荷载位置的办法绘制包络图,若要采用影响线加载计算,人力手工计算是没有办法满足要求的。即使在反力直线分布的假设条件也没有三孔及以上结构的现成计算公式。若考虑弹性地基,即使按平面假定计算都将复杂得多。对于小跨度的单孔框构,按地基反力直线分布的等截面结构计算,采用手工方法计算还是可行的,但效率就无法与电子计算机相比了。

14、在以上阶段采用的计算中,主要参考三本书日本:渡边的“箱型框架计算实例”中国:潘家铮的“弹性地基上的梁和框架”苏联:葛尔布诺夫的“弹性地基上结构物的计算”都是没有考虑杆件变截面因素、采用编好的常数表利用手算进行的。当考虑变截面因素时,多采用蔡方荫的“变截面刚构分析”一书中的“形常数”和“载常数”表。由于计算结构力学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采用,现在的方法基本上是采用有限单元法,把框架作为半无限弹性地基上的空间结构进行离散分析。这是目前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例如北京南中轴路立交桥,结构宽度81.2m,封闭框架段长度26.6m,划分为15122个单元,共有23103个节点)。由于计算方法的发展,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中对结构计算的方法的提法进行了修改。但是精确的计算方法也有它近似的一面,那就是没有真正的均质的弹性地基,计算所依据的地基变形模量Eo就只能是近似值。依据近似的数据就不可能得到精确的结果。顶进施工的立交桥采用封闭框架的形式,是因为封闭框架结构自身有较好的弯矩传递性,遇不利条件可发挥结构的整体抵抗能力。但是,要求封闭框架结构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曾经有过结构在顶进施工中破损的先例,其中有施工原因也有设计原因。丰台站和大同站旅客地道在顶进中折断。折断的事故多发生于小跨度的细长结构。有些虽然宽度比较大但是高度小,旅客地道多属于这种类型。以前在旅客地道的标准设计中是对框架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