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3067903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 人民币升值说最初是由日本提出的。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的竭力督促人民币重新估值。相比而言,其他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较为矜持。近来,主要发达国家大都出现了通货紧缩、失业增加、经济萎靡等困境,而我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尤其是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日本:2002年12月4日,日本财务省次官黑田东彦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的“通货紧缩经出口扩展到香港、台湾等地,之后波及全球”,因此中国“应当承担起将人民币升值的责任”。两天后,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也发表公开讲话说,“若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人民币显得过于疲弱。” 2003年1月

2、28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指责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日本国内的通货紧缩。 2月22日,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通过一项“与 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文件”逼迫人民币升值。 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国家输出了通货紧缩”。 3月6日,日本国会某参议员发表言论,提出中国应将人民币升值,以减轻因输出通货紧缩而对日本和全世界经济的影响。 美国:自去年时任美国财长的奥尼尔发表对人民币汇价的意见以来,今年五月,在西方八国财长会议上,美国财长斯诺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6月16日,斯诺在出席宾夕法尼亚州一个保健会议后对记者明确表

3、示,美国将“支持”中国政府实行更灵活的汇率制度。 7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向人民币汇率发难。他表示,“人民币汇率如果继续盯住美元,可能会破坏中国国内货币体系的功能。”并指出,“从经济的观点看,人民币汇率应该自由浮动。” 6月19日,在美国最大的工商业团体美国制造业协会的牵头下,“健全美元联盟”决定就中国“货币操纵”问题游说美国政府动用“301条款”,达到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目的。在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同时,美国也付诸行动,打压“中国制造”。今年5月21日,美国公布了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特别限制措施的实施程序,并于当日生效,美国对中国彩电业的反倾销也于不久前正式立案。欧盟:鉴于中国对欧盟

4、的贸易顺差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欧盟15国决定于2003年10月上调中国在“普遍优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商品优惠关税,即由目前的3.5%提高到5%,到2004年上半年,将正式取消给予中国的“普惠制”。 韩国、加拿大、意大利等西方国家的政府官员也曾表示过重新考虑人民币币值的希望。如此看来,西方国家“同仇敌忾”,“声讨”人民币汇率的“统一战线”似乎已初见规模。如果我们固守“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漠然态度,各国必然联手,形成“反倾销联盟”,通过关税或非关税贸易壁垒向中国施压,后果不堪设想。况且,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由于与我国在对外贸易领域竞争激烈,很有可能也加入这一联盟,我国所承受的压力将远远大于80

5、年代中期的日本。 因此,面对多国的“联合发难”,我们应当主动出击,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化解压力,以免将来陷入被动境地,重蹈当年日本的覆辙。直接将人民币升值虽然可以缓解国际贸易关系,但是会对我国经济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而是不可取的。我们认为,我国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对策之一:据理力争 美、日等国将世界通货紧缩的矛头直指我国,以期达到迫使人民币升值、抑制我国出口的目的。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政府自有主张”,面对发达国家的指责,我国政府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了保持人民币稳定的坚决态度。同时,我们应当据理力争,表明人民币不应当升值,也不能升值。主要着眼点可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6、(一)人民币不存在升值的基础西方鼓吹人民币应当升值的依据无非是我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和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首先,国外的贸易保护团体在过分关注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却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我国近年来我国进口跳跃式增长的势头。下面的图反映的是 90年代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和进口的环比增长速度。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进口增的长速度丝毫不逊色于出口,并且在很多年份里,进口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出口。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包括两类,一种是自有贸易,另一种是原料和中间部件来源和最终需求都在国外的加工贸易。由于最近几年里,我国进口的迅速增长,自有贸易的差额在急剧缩小,已经从98年将近200亿美元的顺差下降到2

7、001年200亿美元的逆差。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的贸易顺差完全来源于加工贸易的顺差。以2003年1-6月为例,加工贸易出口为1034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4%。而我国从这些出口中仅仅是赚取加工费而已,如果 将这些加工贸易全额计入出口中去的话,无疑是夸大了出口和贸易顺差。近年来,国外的一些政府官员、商界代表多次在一些场合宣称中国已经凭借其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构成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威胁,再加之媒体的渲染,“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颇为盛行。事实上,通过对我国进口和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对外贸易远远没有达到令人“谈虎色变”的程度。更不能成为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其次,我国外汇储备规模

8、的迅速增长是美、日等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依据。的确,从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1996 年12月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10月,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2003年一季度就迈过了3000亿美元的大关。截止到2003年5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401亿美元。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一方面,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对外汇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况且,阿根廷、亚洲部分国家所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告诉我们,保持充裕的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所必需的。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中,资本项目的顺差所占的比例

9、越来越大。并且,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因此,我国的外汇储备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国际支付能力。这点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不同的。我国外汇储备的特殊结构事实上是降低了其后备性,削弱了应付突然支付、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总之,我国外汇储备虽然增长迅速,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一致的,并不能成为人民币应当升值的依据。 (二)稳定的汇率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 毋庸置疑,实现人民币的市场化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还处在转型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一些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急于将人民币升值,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体现

10、在: 一是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通货紧缩现象依然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前5个月,货币供应量增长持续加快,到5月底,广义货币M2余额为19.95万亿元,同比增长20.2%,是1997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6.2个百分点。一季度广义货币增幅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之和9.8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但另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消费增长仍显缓慢,非典型肺炎使原本并不乐观的消费又受打击,4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7%,增幅比一季度降低1.5%,5月份增幅为4.3%,创5年来最低水平。若此时贸然将人民

11、币升值,必然对稳定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有待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大,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没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由于世界各国普遍经济发展缓慢,国际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所抬头,一些国家设置非贸易壁垒如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等限制进口,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其国内市场。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结构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人民币急速升值,必然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的步伐,损害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证券市场功能不完善,投机气氛过浓;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

12、度与世界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居高不下,效益低下;监管水平落后,成本高,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缺乏严密的 “防火墙”。总之,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蕴涵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四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失业问题严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2年度)披露的信息,城镇实际失业率已经达到7%的警戒线。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严重打击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经营,加大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至今没有完善,城镇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最后,国有企业改革还在攻坚阶段,经营困难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扭转。人民币升值会加

13、大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恶化市场竞争力。 (三)人民币升值于世界无益。 美国和日本之所以声嘶力竭的讨伐人民币,无非是希望人民币升值能抑制中国出口增长的强劲势头,缓解本国的贸易逆差,进而解决本国的经济问题。殊不知,人民币升值除了会削弱中国的经济活力外,对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改善无济于事。 日本虽然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国,但日本对中国并没有逆差。据海关统计,近五年中,中国对日本三年顺差,两年逆差。但五年累计结果是逆差。中国对日本的贸易增长并没有构成威胁。何况日本长期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在于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停滞、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银行不良资产积重难返才是经济萧条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单纯依靠出口并不

14、能拯救困境中的日本。 美国也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虽然中国对美国贸易是顺差,但是并没有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首先,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和消费国,对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逆差。中国在其中占的比重很小。2001年,中国对美国贸易总计804.85亿美元,占美国进出口总值的5%。何况,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是国内不再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的生活必需品,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仍然要从东南亚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降低美国总体贸易逆差。90年代美国保持了将近1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期间贸易一直是逆差。因此,同日本一样,美国的经济疲软的根源也不是贸易,而是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的调整。 高盛的研究表明,

15、即使将人民币一次性升值10%-15%,对校正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作用不大,对日本国内经济不景气影响轻微,对欧元区GDP增长影响几乎为零。人民币的稳定反而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目前世界经济普遍萧条,消费意愿疲软,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满足了刺激了世界各国的消费,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四)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回顾 实际上,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已经有很大幅度的升值,到2002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和日元的实际汇率升值幅度高达17.0%和65.3%,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到2002年9月,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幅高达21.5%。即使如此,国际社会仍然有人民币

16、升值的预期,但对升值的空间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人民币低估了50%,有些人认为顶多是20-30%。在各方“神仙”埋头苦算时,我们想提醒诸位不要忘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的表现。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刚刚实现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多重贬值压力的情况下,郑重的对世界承诺了人民币将保持稳定的政策。即使在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中国政府也没有动摇过,而是鼓励国内企业通过提高竞争力来克服眼前的困难。有专家测算,当时人民币高估幅度在40%左右。为此,中国经济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人民币的稳定却有效的抑制了危机的蔓延,捍卫了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也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条件下,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时形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才不知不觉地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