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067009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裁员误区与风险控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 面临危机的管理对策与控制用工成本的方法一、面对危机的管理对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减少成本便成了企业生存下去的首要选择,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便成了最有效、快捷的手段,因此在这半年间,裁员、减薪休假等词汇频频见诸报端,受到了企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能不能裁员?怎么裁?如果裁员,企业将承担多少成本?二企业先不裁员,而是降薪,但是能不能将?怎么降?三能否通过缩减工时来降低成本?裁员、减员、降薪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主要是为了控制人力成本。但是,裁员、减员、降薪的条件及程序非常严格,操作不慎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用工风险。甚至一些

2、企业的做法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因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对企业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控制人力成本的过程中,企业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做法一:公司给所有员工发一通知,容为: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公司经营困难,所以,从明天开始,公司与中的员工要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公司将支付所有的法定的补偿,补偿以N+1的原则支付。N就是指的是工作年限,1指的是提前一个月通知,也就是说公司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所以公司要加付一个月工资,就相当于提前一个月通知了员工。很多公司都采取这种方式,有的公司采取的标准高一些,N+2或者N+3,然后就与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这种做确与否值得到大家思考。做法二:公司取消奖金、午

3、餐补贴等,并且基本工资降低10%。这是目前多数公司采取的控制成本的措施。做法三:公司给某位员工发出通知:从明天开始休假,休假期间没有工资,这属于强制性的无薪休假。更有甚者,某些公司将这种强制性的无薪休假顶替员工每年享有的带薪年假。企业这种做法已经明显的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企业的法律风险加大。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从人事经理到公司,甚至到公司的法律部都没有深刻的了解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容。管理者完全按自己的概念去管理,而忽略了劳动法律风险,也就不具有防这种风险的意识。这种风险最终可能会演变为企业的成本,而且成本增加的幅度要远远高于人力成本的减少。这样的结果,曾经在20XX

4、西门子手机部门裁员时出现过。百度公司的软件事业部、联想集团都曾出现过类似的问题。那么,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如何通过合法的、规的操作,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一开源开源是指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要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提升部的管理效率,找到更多的这种增长机会,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其中主要包括业务的调整、产品调整和市场调整等。开源这种方法是企业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积极措施。二节流节流指的是控制成本。开源是要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而节流则是要降低成本。相对而言,开源也就是开拓市场需要具备较多条件,企业的管理者要敏锐的洞察并抓住市场机遇,因此好多企业很难找到开源的方法。而节流实施起来则相对容易,而且见效较快。

5、所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大多数的企业往往采取的是节流的做法。节流这种做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成本:1广告、办公等运营成本的控制。这部分成本没有涉及人的因素,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法律风险小,相对比较安全。2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在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中,员工的社保、工资、奖金和福利占的比重很高,因此,很多企业在做节流的时候,主要把控制成本放在了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上。企业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控制营运成本,之后才是控制人力成本。二、控制用工成本的方法上在做人力资源成本控制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方法:1裁员;2减员;3降薪;4休假。其中,裁员和减员共同的作用就是最终导致个公司的人数减少,继而降低工资、社保、

6、福利等成本。但是,降薪只是缩减工资标准来降低成本,这种做法保持人员数量不变,主要是考虑到企业将来还有机会东山再起,因此要保证人员的储备。而休假则是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减少工资以及其它一些相关费用的支出。在这四种方法中,裁员和减员是企业用的较多的方法。其中,裁员的法律风险最大。裁员的四个特征:特征一:裁员是基于企业的原因去解雇,而非员工的原因。裁员基于企业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企业的经济性的原因,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情况恶化,资不抵债,在这样的情况企业必须裁员。第二类是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原因。这主要是指企业发生合并或者是企业部门之间进行了整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是要裁员的。第二讲 控制用工

7、成本的方法与案例分析一、控制用工成本的方法下特征二:裁员是由企业单方做出的,而非双方协商,也非员工提出。这种做法由企业单方面决定,事前也不需要征得员工的同意。减员的做法往往不是单方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劳动者辞职,是劳动者主动选择离职。最近的一则报道体现裁员和减员的区别。报道称某一家的企业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控制成本决定把企业搬至的,搬迁之后,多数员工不愿到工作,就纷纷辞职。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以个人的原因辞职,企业是不需要赔偿的。反之,如果员工是以企业没有按照原先合同约定的在上班履行合同而提出辞职的话,企业就要提供一定的补偿。但这种情况下不是裁员,而是减员。裁员必须是企业提出的,是单方

8、的行为,而不是双方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媒体频频报道一些知名外资企业裁员,但是这些外资企业的裁员行为,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裁员。因为这些企业在裁员之前会先和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员工认同了公司的赔偿方案,便与公司签订协议书解除劳动合同,这种方式叫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裁员。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很多比较专业的、规的企业通常采用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来达到缩减成本的目的,而尽量避免用直接裁员的方式。特征三:裁员是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而非终止到期的劳动合同。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员工为企业生产超过一个月,企业要赔偿员工两倍的工资;如果没有劳动合同超过一年,那么视为企业与员

9、工之间是一个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和与员工之间有劳动合同。裁员必须是劳动合同没到期而企业提前结束合同关系。如果企业在员工合同到期之后不再续签,这种情况是合同的终止,而不算裁员。一般情况下,终止合同的成本要远低于裁员的成本。案例某企业有一名员工甲,在20XX时和公司签了有三年的劳动合同,合同有效期限自20XX1月1日至20XX12月31日。在20XX11月时,企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订单持续减少,决定裁员,这就涉及到赔偿的问题。那么对于甲员工,企业应该怎么做才能合法的、有效地降低裁员成本?按照正常的赔偿程序,如果将甲员工辞退,那么公司要赔偿其三个月的工资。但是甲员工的劳

10、动合同再有一个月就到期,所以企业可以不裁员,等到劳动合同到期之后不再续签,但企业要在11月底通知其合同到期之后不再不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需赔偿其一个月的工资即可。按照法律规定,企业裁员,应按照工龄支付赔偿金,一年工龄赔一个月工资,而且还要看裁员的理由和程序是否合法。而按照以前的法律规定,合同到期终止不再续签,企业不用赔偿。但是,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到期不再续签,企业也要支付给员工赔偿金,赔偿的标准也是按工龄计算,这种新规定只适用于20XX1月1号以后的工作年限。特征四:裁员是结束双方劳动关系的行为,而非结束其它各种非劳动关系。在企业的员工当中,可能会存在着有很多的用工模式,有很多不同

11、的法律关系。裁员仅指结束双方劳动关系。比如,企业中有10名大学生实习,决定毕业之后正式录用,但现在企业发生裁员行为,而终止这10名大学生的实习。那么这种行为不属于裁员,企业无需赔偿,因为企业与实习生中之间是实习关系,并非劳动关系。再比如,返聘的退休员工,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要劳动者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双方的劳动关系就终止,所以企业返聘退休职工是一种聘用关系,或者称为民事关系,而不属于劳动关系,所以在企业解雇这些员工时就不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而是按照民法的相关程序进行。这是一种减员行为。通常,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来避免裁员带来的高成本。企业与派遣公司签订合同,而不是与员工签订劳动

12、合同,那么在应对经济危机时,企业可以结束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合作,解除与劳务公司之间的合作,这属于民法中违约行为,这样操作的成本会相对较低,手续上也比较简便。在用工成本的合法控制的四个主要方法:裁员、减员、降薪、休假中给企业带来风险最大的是裁员,因此,企业在决定裁员之前,必须清楚裁员的概念。二、总结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企业都在开源、节流,更多的是在节流。裁员、减员、降薪、休假等方式是企业节流的主要方法,这些做法存在两方面的风险:法律风险和管理风险。其中,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人,裁员、减员、减薪、休假各种方法操作过程中难以避免会存在一些不够人性化的方面,这样极易伤害员工的感情,甚至有些时候企业的操作是完全

13、合法的,但因为在操作过程当中没有注意人性化的操作,最终会导致管理风险在增加。这种现象在的一家企业发生过。这家企业要裁员300多人,最后演变为300多人集体闹事。还有一家国有企业,因为受危机影响要裁员200名员工,结果是这些员工每天躺在工厂大门口,导致企业无常运营。因此,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面对的法律风险和管理风险都很大,而且也会承担很大的隐性成本。比如,等经营形势好转时的再招聘成本、被裁掉的员工的培养成本等。被裁员员工带来的各种技能、经验资源的流失等隐形成本。这些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的下下策。之所以称之为下下策是因为它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做法,也就是在企业用尽了其它的一

14、切方法比如控制营运成本、开源等,而企业的经营状况依旧没有好转的前提下,不得已才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在决定必须裁员、减员、减薪或者休假时,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合法、合规,并且还要注重人性化操作。三、案例分析案例讨论A公司旗下全资控股B、C两家子公司, B、C两家公司有部分业务重合,有部分业务互补。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提升企业整体绩效,A公司决定将C公司的所有业务并入B公司,即由B公司全资收购C公司。同时,C公司200名员工中的大多数将不能再被留用。C公司遂向员工发出通知,由于C公司即将被B公司收购,故须进行裁员,公司将向接受公司决定的员工支付 N2的经济补偿,不接受公司决定的员工,将只能得到

15、劳动合同法规定的N1的经济补偿。所谓N,即员工在公司的工作年限,后面的数字为额外补偿年限,计算出的数字乘以员工此前的月工资,即为可以获得的补偿数额。讨论:C公司的裁员,有哪些之处?C公司将面临什么风险?案例分析1 C公司的操作程序存在问题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企业裁员人数达到20个人以上,或者是员工总人数的10%以上,须提前一个月向工会或者全体员工说明情况,工会要向劳动局报告情况。而C公司是发布通知直接解雇员工,而且如果员工不签字的话,企业将发给员工N+1的赔偿直接把员工裁掉,C公司的以上两个裁员程序是的,这直接导致整个裁员是的。2这家企业能不能裁员这家企业表述的裁员理由有两个,一是受金融危机;二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发生了困难。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只有在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时才能裁员。对于严重困难的标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界定。以为例,首先是企业六个月亏损,企业停止生产,按照本地最大工资的70%支付员工生活费,直到企业无力支付员工生活费为止,才能称为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此外,劳动合同法的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变更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变更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继承其权力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因此,无论是按照经营标准还是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