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06584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作删减)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doc.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由*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二00七年四月十日6 浅议如何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由靖江市一例救助安置实例引发的思考2006年2月21日,一名女性精神病患者被送返靖江市。经查,该女为靖江园区居民郑秀英,因患精神分裂症于多年前出走,其丈夫已再婚,2个已成年的儿子以生活困难为由拒绝接收,救助站遂将其送医院诊治。五个月后,病情基本稳定,但其家人仍拒绝接收,而该市又暂时没有福利院,一时间如何安排郑秀英成了该站的一个难点问题。最后,由民政局出面协调,在镇敬老院用8000余元修建一间房屋,将其作为五保供养对象,委托敬老院工作人员照料其生活,市残联也将其作为社会精神病人免

2、费发药治疗。2007年1月,郑秀英旧病复发,再次入院,花去医疗费用5000余元,从该站救助人员医疗费用中列支。透过这个事例,反映出当前救助工作的一大难点:救助人员中,因年老、年幼或残疾,无法查清其户口所在地或住所地,有的无家可归,有的有家难回,对他们的救助安置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作为基层救助工作者,探索有效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是救助工作应有之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从源头上控制是减少此类流浪乞讨现象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充分认识堵住源头是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的有效途径1、分析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控制所谓流浪乞讨现象的“形成链”是指流浪乞讨人员从

3、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流出,到进入流入地救助站整个过程中的逻辑关系链,它包括策源、流动、流浪乞讨等环节。当一部分人出现衣食无着的情况时,他们或者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或者陷入生活绝境,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员会选择外出流浪乞讨,流浪乞讨策源地随之产生。策源地一经形成,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第二个环节流动。这个环节实现了身份的功能转换,即由普通个人变成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从流出地出发,经过多次选择进入流入地。这时,流浪乞讨人员便开始了第三个环节流浪或乞讨。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出,控制流浪乞讨现象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流浪乞讨的“形成链”从源头切断,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防止流浪

4、乞讨现象策源地的形成。2、分析实施救助工作的“效能链”,认识到堵住源头有利于提高救助工作效率、降低救助成本救助工作的“效能链”是指救助站开展救助工作中的逻辑关系链,包括甄别,提供食、宿、医疗、通讯等无偿服务,帮助或护送返乡等环节。实施救助管理的“效能链”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了许多具体事务,而且上一个环节实施的好坏又将对下一步实施产生影响。实施救助过程中,由于救助对象因年老、年幼或者残疾无法认知自己行为导致信息不全等原因,对救助工作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增大了救助开支,增添了救助成本,阻碍了救助资源使用率最大化的实现。因此,通过分析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的“

5、效能链”,如果从源头上对流浪乞讨人员加以控制,就可以大大减少“效能链”的额外环节,缩短流程,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把有限的救助资源用于提高服务质量上。二、整合资源,全方位多角度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现象1、创新工作理念,建立台帐,深入排查潜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要发挥创新意识、主动意识,分析排查辖区内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建立信息档案,进行跟踪关注。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子女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可能流浪乞讨的主要群体,救助站对这部分人员要建立资料台帐,随时关注这些人员的家庭、生活状况,同各镇民政科、社区、残联保持联系,给予必要的社会救助,防止该部分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转变为实质流浪乞讨人员,从源

6、头上减少流浪乞讨人员形成的可能。靖江市救助管理站近年来逐步建立全市孤儿、精神病人、刑释人员资料台帐,到孤儿就读的学校、住所了解其生活、学习情况,对在校表现差、情绪不稳定的孤儿,定期回访。和司法局协作随时关注刑释人员家庭状况,对生活困难的,多方协调予以资助。2、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建立市救助管理站、各镇民政助理、各主要村、居志愿者三级联动的救助管理基层工作网络,通过完善组织把救助工作平台前移,吸收更多的群众团体或个人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来。这有利于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体系,避免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对潜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部门无暇顾及、周围群众无人过问情况的出现,确保这类群体时时受

7、到关注,人人得到关心。通过发放统一表格,要求各村、居上报区域内的精神病人、孤儿、刑释人员等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有照片的具体资料,由各镇民政科汇总上报,形成全市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库,逐步实现更高一级潜在流浪乞讨人员资料共享,构筑起点面结合、末端延伸的救助管理工作网络,从源头上控制潜在流浪乞讨人员。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社会氛围流浪乞讨人员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关爱他们对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救助站要善于创新宣传手段,运用先进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救助管理工作的社会影响,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自愿参与到救助管理工作中来。靖江市救助管理

8、站通过以下四方面工作加强宣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热线答复、印发宣传资料、提案汇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各级党政组织、广大市民逐步了解适合给予救助的条件、对象、服务内容,让大家携起手来帮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支持救助管理工作。二是救助工作人员岗位前移,经常走上街头,对市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寻访,为他们送上衣服、食物,劝导他们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以便早日返乡。三是完善救助咨询和监督网络,在位于市中心的社区设立救助咨询点,放置印有救助站方位图、地址和联系电话的救助引导卡,社区工作人员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积极引导其至救助管理站求助,发现组织或利用流浪未成年人、残疾人

9、以乞讨为手段行骗等不法行为的,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或与救助站联系。四是创新宣传手段,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营造良好氛围。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通过电视访谈、专题报道、对救助实例进行全程追踪报道等方式介绍救助管理工作职能,大力宣传救助管理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使其它社会组织和群众与救助站增进联系,加强合作。4、进行职能拓展,形成定期回访制度,防止“二次外流”现象所谓“二次外流”现象是指流浪乞讨人员经过流入地救助管理站送返回乡,但由于某种原因,这部分人员再次外出流浪乞讨。正如文章开篇所讲实例,郑秀英虽然被送返乡,但其家人拒绝接收,加之她又患有精神病,如果救助站对其他概不过问,由于生活无着,郑秀英要么陷入绝境

10、,要么踏上“二次外流”的道路。因此,救助站要主动进行职能拓展,创新救助工作方法,对送返回乡人员形成定期回访制度,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掌握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稳定生活、改善条件,防止送返回乡人员“二次外流”,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的目的。三、增进部门协作,信息共享,营造“大救助”格局1、增进政府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社会合力 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由民政、公安、财政、卫生、交通等相部门组成的救助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同

11、时,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作用,对身边潜在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关心帮助,形成政府组织救助与民间自发救助相结合的格局,从而,健全救助管理工作的组织网络、协调机制,营造“大救助”格局,增强救助管理工作的行政推力和社会合力,用合力推进救助管理工作向前发展。2、整合各地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共享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还应加强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对痴呆、严重精神病患者进行资料完善,让其随身携带由救助站统一印制的写有本人家庭地址、志愿者联系人、市救助站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确保此类人员外流时在第一时间内被送返乡。二是逐步建立各地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附照片的信息资料库,以实现大市范围内或省内联网为方向,在此基础上,加强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网络建设,逐步把潜在外出流浪乞讨人员的信息资料并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最终实现全国可能流浪乞讨人员信息资料资源共享,从而避免因为信息资源的缺失,加大流入地救助站的安置数量、安置难度,最大限度上、最短时间内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返乡。当然,以上只是笔者从救助工作的角度来谈的一些思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才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繁荣稳定,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灭流浪乞讨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