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305995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14 个基本问题陈小虎 杨 祥一、引言从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 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 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 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 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 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

2、机遇。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 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 2012 年, 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 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 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0%” 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 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

3、今 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 学率 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 2005 年已经超过 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 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 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 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 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 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 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

4、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 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 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 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 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 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 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 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因而,纲

5、要第 22 条、第 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 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 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改革发展的动力。由于老本科院校(1999 年前的)也在倡导应用教育,也有相当部分称为应用型或研究 应用并存型。笔者为便于区分,称“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为“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认为所谓“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为办学时间较短这一客观存在所困,在完成使命、实践 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上,要敢于轻装上阵,解放思想,充分体现

6、创新性,即敢于用新理 念、新思路、新定位、新模式、新方法等,开创性地建设一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此, 根据笔者的经历和学习实践,以下 14 个方面可以作为这类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中,现 阶段重点突出创新、率先突破创新的问题指向,也可以称为这类学校的 14 个主要特征。二、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14 个基本问题1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服务面向是指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时所 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新建本科院校一般由专科独立或合并升格而来,大多数位于地 市级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这些学校其所生、所在、所长与地方或行 业

7、的客观紧密性,如何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立足地方(行业)、融入地方(行业)、 服务地方(行业)、共享地方(行业),成为推动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是其自身的价值取向。这一地方性(行 业性)服务价值取向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根、存在之基,是指引学校办学定位、 发展理念、办学思路的前提。如何做到与地方(行业)相融、相长、相促、相亲,形成共生 共存的互利双赢的办学态势,是摆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前的新课题。而其定位上对服务 域和功能域的准确把握是这类学校的两个根本面向。学校的办学方向必须鲜明地体现出来, 这是为谁办的问题。2人才

8、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首先要彰显职业的适应性。职业适应性是指一个 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这些素质特征可以是某种技术、某种技能,也 可以是创新能力,或者是复合应用能力等。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人才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 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指向。注重提高学生面向社会的适应性,一般应按照“社会需要、市场(就 业)导向、德育为先、能力本位全面发展”来引导人才定位,以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 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体。总体上人 才培养定位是以专业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的综合要求为指向。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

9、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体现出规格多样性。由于经济社会的多元化、 多样化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多类化、多样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也多样化了。主要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既需要技能型、技术型,也需要 创新型,还需要复合型,等等;二是专业的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三是由于价值取向的多 样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多样性。多样性、多规格也是我国纲要的一个新的 方向性指引。3专业导向性与专业设置的适切性和开放灵活性特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应坚持专业导向性。应以专业建设为根本,以应

10、用型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支撑,积极探索以专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层 级体系,这是这类学校面临专业学科建设如何找到自身的功能服务域、创出自己特色平台的 新问题,也是真正实现“教学是根本中心”的第一要求。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学科布局。 在面临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快速发展转型的新阶段、新形势下,学校专业需要及 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新型应用 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具有适切性特征,所设专业要快速适应所在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所办、所设专业与服务面向结合度高、融合度高、认可度高

11、。同时,专业设置要 体现开放性,开放办专业就要敢于创新,只要是社会需要的、行业需要的,就要创新性的开 办新专业;专业设置还要体现灵活性,要充分调查研究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多样 地开办复合型专业,专业可以灵活组合,也可以重新整合。所谓“新办”,即办新专业,合 办、整合办出新的专业,培养急需的新兴产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学科发展上,应以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为策略,按照地方性(行业)专业学科、 新兴产业所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学科、一般性专业学科的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校情,合理规 划布局,将前两类专业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这是学校的最佳 选择、最好途径,持续坚持发展实践会

12、是捷径。4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特征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结构通常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师资 格,这是一个狭义的教师队伍双师型结构理解。高校中的教师构成是多样的,有的属于学术 型、有的属于技能型、有的属于应用型,还有技术型,等等。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教师都 是双师型的教师,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一般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团队带 头人可以有这样的要求;对团队中的其他教师更多的是强调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 优势,不要求每个人是全才,而是个人以各自的特长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教师队伍的双能(素、师)型多元化构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13、业务构成多样化。教师 中有学术型的、有技能型的、有应用型的,对个体可以是双师型的,也可以是单一型的,充 分发挥各自优势,但是队伍的整体构成是多元化的,职称上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资格比例。 二是来源多元化。教师可以来自企业、可以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来自高校,特别是相当数 量的业界经历的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结构的多元化不仅可 以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而且又能达到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为培养应用型 本科人才提供相匹配的教师保障。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要依托专业建设,依托专业教学团 队,发挥团队合力。教学团队建设是基础,要真正建立起很好地支撑高素质、强能力专门人 才培

14、养的教师队伍,并形成一套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对这类学校来说任务艰巨。5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性特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都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对一 个专业来讲,四年的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在这个体系中有基础性的、有专业性 的、有拓展性的,等等。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 充分体现职业能力(专业能力)的核心性特征,要以社会需要、职业需要为核心,积极探索 以能力为主线、实践体系为主、理论为其服务的新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 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这个核心来构建、取舍、优化、整合。专业建设上,不管定位

15、何种人 才,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型,服务型等等,都应深刻厘清、理 顺。目标上要明确核心专业能力是什么,核心能力怎么定,核心课程怎么建,核心实践平台 怎么支撑,教学团队及专业带头人怎么选聘,以及如何评判等问题。对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目标要有明确重点,不能太泛化。这是培养“职业化”大学生和使大学生“职业师化” 的核心问题。据麦可思分析数据可知,不同专业目标定位所要求的核心知识是不同的,核心能力是不 同的,这是根据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时效性关联程度调查而来的。因此,新型应 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要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业界 对应用型本

16、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整合课程内容,构架 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敢于打破传统“三段式”、“两条线”框架,实 践三段相融合(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与拓展相融合)、两线融一线(理论体系线和实践体 系线融一线),探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 使之统一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来,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出职业能力的核心 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从而真正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办 好新型应用型本科的重中之重的任务。6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教育必然性特征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外界(含校内之间)的全方位、全职能、全过程的合作。人才培养 模式的合作教育特征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 必由之路。纲要提出的产、学、研、用相结合概念以及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深度合作与 共享的要求,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均体现了国家对合作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