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305957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滨州市中小学教学创新行动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我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实际,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教学创新行动,具体意见如下:一、指导思想 以滨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着力点,紧紧围绕“教学创新”这一主题,通过开展“教学创新行动”,进一步激发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创新热情,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基本目标(一)推进课堂教

2、学创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积极构建体现学科特点、适应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推动高效、特色课堂建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推进教学管理创新。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机制。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管理粗放等问题,在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校本培训、教师考核等领域寻求创新和突破。积极探索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育人模式。基本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三)推进课程建设创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执行省、市有关课程实施的规定,进一步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加强课程建设

3、,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开展“课程整合”研究,重视课程资源建设,逐步构建起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重点工作 (一)推进课堂教学创新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努力建立起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教学模式。2.突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一是关心每个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

4、发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应该围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思维能力而展开。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并逐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二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三是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抓好阅读、书写、作业、预习、复习等学习习惯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学生倾听、交流、展示、质疑等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5、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认知和感悟。四是善于发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思维含量低”“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信息反馈少、矫正补偿弱”“自主、合作学习有效性差”“重视预设忽视生成”等,要重点突破。3.形成课堂教学特色。按照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有模式又不唯模式的原则,每所学校要对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提出统一要求,构建基于学校特色和学情特点的课堂形态,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科要在遵循学科基本教学方式的同时,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构建或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尊重学校、教师的改革自主权,鼓励并引导各学校在课堂

6、教学模式构建上大胆探索、形成特色。(二)推进教学管理创新1.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研究和探索符合现代教育和管理理念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完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建立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教学管理制度。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建立减负机制,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形成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机制,强化制度的执行。增强各类教学会议、研讨活动的有效性,建立有效的教学主题例会和工作议事机制、教学专题研究和问题研讨机制。2.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一是探索建立教学工作过程管理的评价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研究指导”和“督查评估”的作用,对学校课程方案执行、教学过程运

7、行、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强化调研督导。各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意见,加强对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解决忽视教师教学行为规范、过分注重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等问题。二是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应是全体受教育者的质量,教学成绩要以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绩合格率为主。教学评价要关注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3.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市、县要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对各学校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技

8、能进行考核,为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地进行管理、指导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学校要实施教学质量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备课组长的责任。实施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学科、班级以单元检测为阶段,学校以期中期末考试(或模块考试,小学无期中考试)为阶段,以质量分析为主线,以查摆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剖析原因,制定措施,补偿矫正。(三)推进课程建设创新1.提高课程开设质量。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按照课程方案规定开齐课程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开设能力,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依据区域和学校资源,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规范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程序。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的整合研究,统筹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挖掘并合理利用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提高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开拓资源建设的途径,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