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情资料.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305059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城市情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韩城市情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韩城市情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韩城市情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韩城市情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城市情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城市情资料.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况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地处北纬。 ,东经. 。南北最长处.公里,东西最宽处.公里。边界总长公里 。总面积平方公里,占陕西省面积的.,耕地42万亩 ,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乔子玄、卫东、板桥、薛峰、王峰、盘龙、独泉)、7镇(龙亭、芝川、芝阳、西庄、昝村、龙门、桑树坪)、2个街道办事处(金城、新城)、全市共辖个居委会、个村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韩城市总人口385735人,其中农业人口264479人,非农业人口121256人。 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

2、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编辑本段历史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 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韩城。韩城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韩城市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

3、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 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陕西省旅游东环线。 编辑本段矿产资源韩城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的内弯部和新华夏系第三沉积带的东部,以及秦岭、阴山两个纬向构造带之间,在长期的地质构造演变中,沉积了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种类有:煤、铁、石灰石、白云岩、铝土、粘土、大理石、石英砂岩、沙土以及与煤、铁伴生的磷灰石、稀有分散元素等。其中煤炭储量达103亿吨,已探明27.74

4、亿吨,占渭北煤田的 35.5%。铁矿保有储量为3014万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19.58万吨,石灰石启遍布全市沿山地区,据华子山和西原两处探测,保有量为4444万吨。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80亿立方米,达到开采品位的资源量为1907.6亿立方米,是渭北最大的气田。韩城水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河流有九条:芝水、居水、泌水、汶水、盘河、白矾河、凿开河、院子河、堰庄河。另有支流六条,均属黄河水系。黄河流经市境东部, 流程公里。 地下水资源也极为丰富。 全市水资源总量3.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7亿立方米,客水资源总量为0.9亿立方米, 合计可利用量2.5亿立方米,人均903立方米,亩均510立方

5、米。在我国北方属比较优越的地区。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 亿立方米。 编辑本段农业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播种面积 42万亩,总产量1.66亿斤。经过多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农业主导 产业,其中“大红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鲜、味浓而驰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万株生产规 模,总产达16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1/6,年产值近3亿元,占到农民收入的40%,成为全国最大 的花椒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成功注册“ 韩城大红袍花椒”证明商标。建成西塬、芝阳两大花椒

6、集散市场和重庆菜园坝直销市场。苹果面 积稳定在10.2万亩,总产达6.7万吨,产值7770万元,以韩城中鲁果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 业迅速发展,所产果汁2万余吨。蔬菜面积5万亩,其中标准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总产9 5万吨,产值2635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540吨、3530吨、610吨, 畜牧业产值达到5540万元。2004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6%。 编辑本段工业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 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原煤年产量55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100万 吨。境内有年产原煤4

7、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 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 投资13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正在建设之中。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加快推进了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炭黑年 生产能力达75万吨,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业黑猫焦化120万吨焦炭项目已开工建设, 必将为韩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电”,“煤焦炭铁 钢

8、”、“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条产业链,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同比增长35%。 编辑本段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设思路,撤县设市近20年来,在保护古朴典雅的金城风貌的同时,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10余平方公里的新城区。 目前,市区面积达5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9平方公里。近年来围绕“新韩城、新观念、新形 象”的“三新”教育,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市和省级 卫生城市为重点的“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进一步整洁,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加 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编辑本段交通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9、,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阎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网络健全,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固定电话用户达9万余户,百户拥有92部,移动用户达到8万余户。 编辑本段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6亿元,同比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款达4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广

10、播电视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2003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进入西部百强行列。 编辑本段教育韩城市象山中学苏山校区原为韩城矿务局第一中学(http:/),成立于 1984 年秋,建校二十余年。学校在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成绩在 20 世纪末一直处于韩城市前列。截至 2008 年,共向高等院校输送大学生 5000 多人,培养出韩城市高考状元 22 人,有多人次被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名牌高校录取。学校是陕西省、渭南市命名的绿化先进单位、先进学校、文明单位,煤炭部命名为“全国煤炭系统

11、标准化中小学”, 2004 年被评为“渭南市示范高中”, 2008 年被渭南市教育局授予“ 2007 年年度两法示范学校”。 编辑本段韩城党家村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约670年历史。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恕轩娶邻村樊氏女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肃河洲“屯田”未归外,长子君显为长门,次子君仁为二门,三子君义为三门。他们都人丁兴旺,绵延至今,已传25世。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由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栖居县城、贾村等处。其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生子贾璋。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贾璋以甥舅

12、之亲定居党家村,兴家立业,他们仍奉伯通为始祖,也子孙繁衍至今,已传24世。从“辈份”说,贾姓第六世相当党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称,直到现在保持不乱。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由于能抓住时机,经营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据传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与此同步,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闻名遐迩了。但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西安冶金

13、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而后,国内各级文字,影视传煤,相继作了专题报导,才使党家村有了今天这样的知名度。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革命”时期,村中相当一部分厅房、哨门、戏楼被拆毁卖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让人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建房高潮中党家村采取了保留古村古貌另辟新村的作法,而现存的一百多座四合院以及祠堂、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泌阳堡已被国家当做珍稀文物加以保护,向中外开放。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北与延安地区的黄龙、宜川县接壤,

14、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连渭南地区的合阳县。 韩城境内有山、原、川、滩,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西北为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8,林地面积67万亩,深山以用材林为主,浅山以经济林为主,盛产花椒、核桃、柿子、苹果。特别是“大红袍”花椒以粒大、色红、浓香驰名,年产100多万公斤。中部和东部为川原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主产小麦、棉花、玉米、蔬菜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铁矿石、铝矾土、粘土矿等。已探明煤储量27亿吨以上,远景储量108亿吨,有渭北“黑腰带”上的明珠之称。韩城已成为陕西重要的煤炭、电力能源工业城市之一。 韩城市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铁、炼焦、建材为主的,包括纺织、机械、

15、化工、食品等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韩城的名优产品有龙门牌台虎钳、太史牌啤酒、韩城南糖、芝川铁锅等。近几年,韩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韩城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故乡,地面地下文物丰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与传统风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素有文史之乡之称。战国初,孔子高徒子夏来韩设教。两千多年来,韩城办学之风兴盛,民重耕读,因而人才辈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等,传为佳话。明清两代科举中试者1396人,其中进士119人,举人550人,贡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余人。科举夺魁者仅清代就有状元1人、会元2人、解元11人,三元皆有,被誉为“解状盛区”、“士风醇茂”。 韩城现有新旧石器及历代古遗址31处,韩城古建筑独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馆。迄今保留下来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处,古遗址27处,尤其元代建筑多达20处,为陕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乡,格局独特,内涵丰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党家村最为典型,堪称“民居瑰宝”。韩城南10公里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此外,明清两代形成的韩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装修考究,独具特色,是我国传统民居精华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