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03990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导学案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何小玲 联系电话 15072948267【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的写法,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学习重难点】: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影响不小。2、关于邹

2、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 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一、小组自主预习:1、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至少5个:)2、重点词语解释(写句子,词语加点,不少于6个词语)3、重点句子翻译(写原句并翻译,不少于4个句子)4、预习疑难摘要:、你准备提问同学的词语有(写序号):、你准备提问同学翻译的句子有(写序号):、你准备提问同学应掌

3、握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有:5、试译全文。二、预习展示(小组课前把预习内容展示在小黑板上。)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活动三: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结果如何?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

4、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3、 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四、小结反思: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小组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并探讨解决)五、课后测试: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 邹忌( ) 间( )进2.解释下列词语(我是有心人,写过我就会记得特准特牢固!)讽 纳 谏 修 昳丽 朝 服 窥 谓 孰视 何能 及 旦日 不若 明日 孰 私 弗如远甚 诚知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朝:1、朝服衣冠( ) 2、入朝见威王 ( ) 3、谤议于市朝( ) 4、皆朝于齐( ) 上:1、受上赏(

5、 ) 2、上书谏寡人( ) 美:1、君美甚( ) 2、吾妻之美我者( ) 4.课外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思考以下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 景公披狐裘坐于堂,晏子入见。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

6、“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臣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受教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1、解释下面的词语。(1)王之蔽甚矣( ) (2)臣之妻私臣( )(3)皆以美于徐公( ) (4)以与饥寒者( ) 2、下面句中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 (1)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能谤讥于市朝 B:之 (1)饱而知人之饥 (2)面刺寡人之过者 C:以 (1)以与饥寒者 (2)皆以美于徐公 D:而 (1)时时而间进 (2)雨雪三日而不寒 3、翻译。(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4、甲文,邹忌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齐王纳谏;乙文,晏子进谏的目的是为了劝景公。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类比的手法,现身说法说服了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了方式,同样达到了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