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303647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循环缺血的观察及护理神经内科 王菲 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及其定义和意义 二、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 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六、评估与诊断纲要 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 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 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后循环的解剖 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是从 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 (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 为一根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最 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 (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及 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

2、总体上包括了大脑 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 面)、间脑、脑干及小脑。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 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20。一、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TIA 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 血、后循环的TIA 与脑梗死、椎基底 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 病。 后循环由椎动脉、 基底动脉和大脑 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给脑干、 小脑、丘脑、枕 叶、部分颞叶及 上段脊髓。二、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改 变,主要有血栓形成、动脉源性栓塞

3、、大 动脉狭窄和闭塞,而低灌注较少见。 栓塞:是PCI常见的病因,约占40,栓子 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 脉远端。 深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 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 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三、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CI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 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v 饮食、吸烟、活动缺乏、肥胖 v 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个人史 v 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 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 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

4、由 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 头晕/眩晕。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 模式是导致VBI 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四、后循环缺血的主要表现及常见体征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后循环缺血的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 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 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2。 后循环缺血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 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 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ner征 等。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对侧运动感觉损害的 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五、临床常见后循环缺血类型 后循环TIA 延脑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综合征) 基

5、底动脉尖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 大脑后动脉梗死 腔隙性梗死: 脑桥(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 障碍-拙手综合征),丘脑外侧(纯感觉性卒中) 小脑梗死 Weber综合征后循环TIA概念 TIA:又称短暂行脑缺血发作,是由颅 内动脉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行、 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 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 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 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MRI、CT) 检查无责任病灶。后循环TIA的典型症状 1、眩晕(尤其是头后仰时) 2、跌倒发作 3、颅神经的短暂受累 4、一过性球部功能障碍 5、途径脑干的长束受累 6、枕部疼痛(常为持续性)小脑梗死典

6、型特征头晕、步态不稳、恶 心呕吐等临床表型,但后 两种除了小脑症候群外还 可以合并偏瘫甚至出现昏 迷延脑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 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 及咽反射消失; 3.病灶侧共济失调; 4.交叉性偏身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 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减 退或丧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特征 眼球运动障碍 瞳孔异常 觉醒和行为障碍 伴有记忆力丧失 对侧偏盲或皮质盲桥脑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1、病灶侧外展麻痹2、病灶侧周围性面瘫3、病灶对侧中枢性舌瘫及偏瘫 4、头颅CT平扫可发现桥脑

7、出血的高密度病灶或肿瘤的占位效应;头颅MRI检查可见桥脑和小脑梗塞的缺血病灶。闭锁综合征1 、意识清楚,缄默无语,仅有睁闭眼来表达 “是”或 “否”. 2、双侧眼球水平运动受限,但可做垂直运动,瞳孔对光反 射、调节及幅辏反射均正常存在。 3、双侧中枢性面瘫,面部表情及活动均受限,但听力正常。 4、双侧软腭及舌肌麻痹,表现为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双 侧咽反射消失. 5、转颈及耸肩运动受限,四肢软瘫,双侧病理反射阳性. 6、头颅CT或MRI检查可见双侧桥脑腹侧散在梗塞或脱髓鞘 病灶。腔隙性脑梗塞临床特征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 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 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

8、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 晕、反应迟钝等症状.六、评估与诊断症状的发生、形式、持续时间、伴随 症状、演变过程和可能的诱发因素;要注 意了解各种可能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数字减 影血管造影、CT 血管造影、MRI 血管 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有助于 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七、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急性期的治疗 目前对PCI的急性治疗应基本等同于前循环缺血性 卒中的治疗。 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 对起病3小时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静脉rtPA溶栓 治疗。有条件者可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 可适当放宽. 对所有不合适溶栓治疗且无禁忌征者,应予以阿 司匹林10030

9、0mg/d治疗。八、后循环缺血的护理常规按内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观察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偏瘫的部位和 程度,感知觉障碍,认知、语言能力. 2.了解既往史,服药史,危险因素,自理 能力,生活习惯。 3.有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症状护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平卧或低枕位,头部禁止使用 冰袋。 2。监测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及有关检查的生化 指标. 3。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给 予氧气吸人。 4.意识障碍的护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 5。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呕吐、大汗、高热等症状 应及时遵医嘱补液。 6。高热的护理:按高热护理常规执行。 7.

10、病人抽搐时注意保证病人的安全。 8。应用抗凝纤溶药物治疗时,严格掌握药物 剂量,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9。静脉应用血管扩张药,滴速稍慢,注意血 压变化。 10。瘫痪病人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11。康复护理: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一般护理】 l。卧床病人协助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着凉。 3。保持病人大便通畅,做好会阴部护理。 4.给予低脂低盐饮食,如有吞咽困难、呛 咳者给予糊状流食或半流食小口慢食,必 要时鼻饲进食. 5。了解病人心理,鼓励家属朋友关心病人, 使病人愉快、平静的面对生活。【健康指导】 1。介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方法。 2.告知病人改

11、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防止 直立性低血压。 3。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4.告知长期卧床病人合并症的预防措施. 合理按照意识障碍护理常规执行. 5。准确记录出入量.对于呕吐、大汗、高 热等症状应及时遵医嘱补液.心理护理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指导病人 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帮助病人恢复 社会适应能力,鼓励他们下床活动锻 炼,生活尽量自理。同时还应鼓励他 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家务劳 动、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增强其对 生活的乐趣,分散他们的不良情绪, 为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做好准备.九、后循环缺血的预防脑血管病的预防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防止和减少人群中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发生

12、. 二级预 防:主要是及时发现存在的危险因素, 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减轻危险因素 的危害.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已发生 的脑血管病进行及早诊断、治疗及早 期康复.预防已患脑血管病的再复发, 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致残率、致死率.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 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 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 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 (2)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 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要注意 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 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

13、,进而导 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 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3)饮食须清淡有节制,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 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 过咸,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辣椒、 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戒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00毫升(白酒)。 (4)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饮食控制,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适量 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定期有针对性地 检查血糖和血脂。 (5)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及 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

14、化、糖尿病、冠 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 (6)注意季节变化: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 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 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7)不要用脑过度;平时外出时多加小心,防止跌跤; 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 宜太长;注意治疗原发病,防止再发脑血管病。 (8)坚持长期服用药物 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进口的如波利维,国产的如泰加),大量临床 询证医学证实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降低 脑卒中的发生率。 2)调脂药物:目前调脂药物使用和降低脑血管 事件之间存在明显关心,他汀类药物预防治可 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目前临 床上常用调脂药物包括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其 中他汀类药物主要以降低血脂为主,(如立普妥、 舒降之、来适可,国内主要为血脂康),贝特类 对降低血脂效果明显。但调脂药物对肝脏较大, 所以定期复查肝功能是很必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