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性审美学doc.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30338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4.性审美学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一.4.性审美学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一.4.性审美学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一.4.性审美学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一.4.性审美学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4.性审美学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4.性审美学doc.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性审美学4.1.概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在人类历史上,围绕性、爱与美所引发的事件被形容为“永恒的主题”,众多的艺术经典因为描写了人类的性美而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可见,性与美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4.1.1.性美学的概念性美学是研究性美以及人对性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性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性审美规律、性审美的标准、性美感的心理特征、性美的存在形态以及性美的塑造等内容。 没有性美学研究的性学是片面的、残缺的性学从性学角度看,传统的性学研究侧重于性生物学和性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从

2、美学角度进行研究。美学家席勒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虽然他的论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强调了美的巨大作用。没有美的引导和升华,人沉湎于低级欲求的快感享乐,两性之间就只剩下了与动物相类似的性本能赤裸裸的性关系。因此,没有性美学研究的性学是片面的、残缺的性学。 性美学的目的在于进行性美育,即进行性审美教育或性美感教育在这里,我们研究性美学的目的在于进行性美育,即进行性审美教育或性美感教育。通过性审美教育培

3、养和提高人们感受性美、鉴赏性美和创造性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性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性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性审美理想。进而影响人的思想情感、聪明才智和精神面貌。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水平,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4.1.2.性审美主体与性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具有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而又处在一定审美关系中的人。美不是事物自然的、固有的属性。在未有人类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只有当人类通过社会性实践,对客观自然界进行改造,在对象上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

4、并在他所改造的自然中直观自身的时候,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才建立起来,客观世界才成为审美对象,客观世界才有了美。 审美客体审美客体又称为审美对象,是客观上能与人构成一定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人或事物。人类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人不但能与客观世界建立起审美关系,而且也能与人类自身建立起审美关系,成为审美的客体。也就是说,从美学角度看,人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中最重要的客体。 性审美的主体与性审美的客体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一般审美活动中,审美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主体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客体则处于被评价、被认识的地位。但是在性审美活动中,性审美的主体与性审美的客体往

5、往都是人,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同时又都具有能动性,因此往往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性活动中,人成为性审美的客体,成为对方的审美对象。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的”。但即使被视为性审美的客体,他也不是消极地展示自身的美,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美。他可以通过审美主体的反馈来加以调整自己的美,创造自己的美,特别是性审美客体意识到自己不具备主体所希望的美时,就会努力去创造原来所没有的美。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异性交往中,对自身的容貌、言谈、服饰和风度等非常在意,就是这种性审美客体主动创造性美的表现。“女为悦己者容”也很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同时,性审美客体所塑造的美也会对性审美的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俗

6、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性审美客体积极能动作用的结果。在性审美活动中,人又成为性审美的主体。,没有性审美的主体,性美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性审美主体,必须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因素,去欣赏、认识、评价客体的性美,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创造美的能力。另外,性审美主体的这种审美情趣、观念、审美理想投射到性审美客体上,对性审美客体也会产生或隐或现的影响。总之,性审美的主体与性审美的客体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只有当两者形成完美的统一时,双方的相互欣赏、相互倾慕、相互审美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产生共同的美感,促进整个社会性文明水平的提高。4.2.性审美4.2.1.

7、性美感的特征性美感是由性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是一种愉悦的状态。性美感既不是心灵固有的东西,也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生理性快感和精神性愉悦的完美统一。因此,它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性美感的形象性形象性是指客观对象能为人的感官直接觉察的性质,如形状、色彩、声音等。美感的产生首先来自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受,形象性是产生美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具体形象的感觉,就不会产生美感。在各种感觉器官中,视觉是感受性美形象性最主要的器官。正常人脑的信息中有90以上来自视觉,人们往往首先通过视觉来感受并欣赏。性美对象的人体美、服饰美、行为美等。进而结合其他的感觉器官感受其他方

8、面的美。触觉在性爱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性爱中的抚摸、拥抱、接吻、性交等,都凭借触觉来感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性爱中的触觉作用超过了其他的各种感觉而起着独特的作用。除此之外,其他的各种感觉,如听觉、嗅觉和味觉等也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在性审美活动中,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从而更形象、完整地从不同角度认识性审美的客体,从而获得更深广的性美感受。有人说,美感的产生不一定需要形象性,他们列举了一些语言、文字等文艺作品同样会给人以美的感觉。其实,

9、这正是形象性的表现,人们通过这些语言、文字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含蕴丰富的意象,于是产生了美感。许多文艺作品都非常形象、逼真、细腻地刻画出两性间的美而成了传世之作。圣经,旧约中雅歌有一热恋中的男子唱道:“你的双乳就像一对小鹿,在百合花中觅食,孪生于一母。我要留在你那香脂山之上,那芬芳四溢的山岗,直到晨风拂煦,暗夜消逝的时光。你像椰枣树一般婆娑多姿,你的双乳就像树上丰满的果实。我要攀上这椰枣树,采摘它的果实。”正是由于这形象性的描述,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如果没有形象的描述,就无法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形象,也就不会有美感的产生。 性美感的直觉性美感具有直觉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

10、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觉性,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总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长期的审美习惯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当美的信息一传人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加上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在生活、思想、情趣等方面应该努力增长知识和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逐步提高欣赏美的能力,就能更真切、直接地感受到美,理解美的真正内涵。当然,美感的直觉性并非意味着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东西,实际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性美感的愉悦性愉悦性是指客观对象

11、唤起人们审美的愉快和喜悦的性质。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愉悦首先是生理上的快感,生理快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反应,是各种器官的舒适感。然而人的愉悦并不只停留在生理快感上,它会产生质的飞跃,产生心理层次的愉悦,即从感官快感升华到精神快感,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这就是性美感的愉悦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比如,含蓄而深情的动作,若隐若现的衣着,高尚的情操,过人的才识,文雅的谈吐,端庄的举止,不但会给人以生理上的愉悦,还会使人体验到朦胧、神奇、令人陶醉的情感上的愉悦,使人更深刻地领悟到难以言表的无穷魅力的境界。 性美感的情感性美感具有情感性。在审美

12、活动中,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为活跃的动力因素,它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性审美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沉浸在爱的光辉中,性爱对象的一个眼神或一声呻吟,都会给主体以动人心魄、美妙无比的感受。审美情感不仅把恋人理想化,还会以爱和美的心态认知外在世界,周围的一切,河流、树木、月亮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得美丽无比。性美感的情感性也并非是脱离思想理智的孤立的情感,而是渗透着理性+经过了理智引导与规范的情感。沉醉于爱河中的人们,往往心意迷乱,沉湎于幻想之中,会为对方作出巨大的牺牲。有了理智,就不会把情感庸俗化、绝对化,人才能做情感的主人,能够自觉地遵循他

13、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去行事。因此,只有理性和情感统一起来的美感,才是性审美健康的保证。4.2.2.影响性审美的因素4.2.2.1.影响性审美的社会因素性审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受着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伦理、宗教。此外,性审美与艺术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物质决定精神,经济状况对性审美活动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美国学者戴斯蒙.莫里斯在观人术一书中对本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裙式的发展和演变作过详细考察之后得出这一结论:在西方社会,经济繁荣时期,妇女的裙子呈上升趋势;经济衰败时期,裙子就变长而下降。20年代,经济发展,裙子较短;30

14、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裙子加长了;40年代上半,经济起飞,裙子又上升;二次战后经济萧条,裙子再度下降;到60年代,经济走向繁荣期,裙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超短裙就是在这时出现的);70年代,经济平稳,裙子又回到一般长度。对于其中的原因,莫里斯作了这样的估计和猜测:“或许经济的安全感使她们自觉地更坦然地面对男性,也或许是整个社会的繁荣,使她们也活泼开放起来。”美国学者伊丽莎白赫洛克指出“服饰是国家贫富的见证。”可见,社会经济对性审美的作用比其他任何审美活动都突出。 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对性美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十年“文革”期间,服装极端单调,男女均戴解放帽,穿绿军装,扎红腰带

15、,女子的长发一律被剪掉,男女之间性的差别被抹杀了,当然也就无所谓性美了。在多数情况下,政治对性爱的干预其作用是负面的,政治交易的成功,几乎总伴随着爱情的悲剧。 道德规范对性审美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古往今来真、善、美一直是世人遵循的道德水准,性审美作为美的一部分自然也包含了特定的伦理内涵,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不同民族的道德规范对性审美起着潜在无形、但又极其强大的作用。一般人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是为了遮羞而创造出衣服的,然而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的时侯,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是为了吸引异性,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

16、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着道德自制的内容,这中间已经有了一种很重大的伦理的进展性的自制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格罗塞的见解无疑是深刻的。性道德和性伦理对性审美的标准的确定有不容置疑的决定作用,古人羡慕、推崇帝王将相的妻妾成群,现代人反对婚外情或“包二奶”,这些都是性伦理对性审美标准的制约作用。应该说道德在许多方面对性审美是有积极意义的,废弃封建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提倡互尊互爱,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在两性活动中的地位,推动了性审美的文明和进步。与道德伦理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对性审美同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扼杀性爱美,是各种宗教的共同之处,所以宗教在性审美上多有消极影响。在这方面,中世纪的基督教是最有代表性的。基督教否定人体之美,从根本上否定性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