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3030609 上传时间:2024-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复习答案版 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复习答案版 2针灸复习非化脓灸:施灸前可先在拟灸腧穴涂以少量凡士林,便于艾炷黏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从上端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1/3左右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易炷再灸,直至拟灸壮数灸完为止。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骨度分寸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原络配穴法: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由于俞、募穴均与脏腑之气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常常将病变脏腑的俞、募穴配合运用,以

2、发挥其协同作用,此为俞募配穴法,是前后配穴法的典型实例。化脓灸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一夫法:横指同身寸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为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者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泄法。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

3、速出针者为(慢进快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快进慢出)泻法。迎随补泻:此处指针向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顺补逆泻)呼吸补泻: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补法。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烧山火: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按至深层留针。透天凉:针刺入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做捻转泻法,六数

4、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提至浅层留针。闪罐:拔罐的一种方法。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操作方法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需注意闪罐大多采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过大。走罐:又名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条路线往返推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挑刺法:用三棱针挑破腧穴皮肤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的方法。散刺法:用三棱针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多点点刺得方法。飞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不得气者,医者用右手拇指、

5、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震颤法: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4道问答题(不分简答论述)1.十二经脉循行路线(12挑1来考)手太阴肺经循行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上肢外侧前缘肩颈面颊左右交会于人中穴止于对侧鼻翼旁的迎香穴。(交胃经)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起于眶下缘承泣穴嘴角沿耳前上行前额角(头维)。下颌角前由大迎前下行沿颈前外侧入缺盆胸前正中线旁开寸腹正中线旁开寸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厉

6、兑穴)。足背分出至大趾内侧端交脾经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起于腋窝的极泉穴上肢内侧后缘止于小指桡侧端少冲穴(交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循行路线:起于手小指尺侧少泽穴上肢外侧后缘肩颈面颊止于耳前听宫穴。分出至目内眦交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沿背腰骶中线旁1.5寸股外侧后部下项 沿背腰骶中线旁寸股外侧后缘膕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底涌泉穴绕内踝后下肢内侧

7、后缘腹正中线旁开?寸胸正中线旁开寸止于锁骨下缘的俞府穴(分支从肺中分出交心包经)手厥阴心包循行路线:起于乳头外侧天池穴上肢内侧正中掌中止于中指尖端的中冲穴从劳宫分出至无名指端交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手背上肢外侧正中肩颈耳后耳前止于眉梢的丝竹空穴目外眦交胆经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起于目外眦旁瞳子髎穴绕耳前后头侧颈、胸、腹侧面下肢外侧正中外踝前止于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穴。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内踝前小腿内侧脾经前内踝上寸处交于脾经之后股膝内侧正中外阴胁肋止于乳下第六肋间期门穴。(从肝贯膈交肺经)2、 重点穴位定位及主治(一题考4个穴位)列缺(肺经)(络穴

8、 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头痛项强、面瘫伤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手腕疼痛无力合谷(大肠经)(原穴)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五官疾病)热病、多汗、无汗妇科病:闭经、滞产上肢痿痹、手指挛痛腹痛、便秘曲池(大肠经)(合穴)定位: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

9、上髁连线中点。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面瘫皮肤病:荨麻疹、全身瘙痒、湿疹等热病、高血压上肢不遂、肘臂疼痛无力腹痛、腹泻足三里(胃经)(合穴、下合穴)定位: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下肢痿痹、瘫痪、脚气、水肿强壮保健穴、虚劳赢瘦眩晕、癲狂痫乳痈、乳汁少三阴交(脾经)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阴挺、难产、不孕、不育、阳萎、遗精、遗尿、小便不利、水肿下肢痿痹、脚气、疝气失眠神门(心经)腧穴,原穴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悸

10、、怔忡、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智病症高血压胸胁痛后溪(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头项强痛、目赤痛、耳聋、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腰背痛疟疾、癫狂痫委中(膀胱经)(合穴、下合穴)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遗尿腹痛、吐泻丹毒太溪(肾经)(输穴、原穴)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月经不调、闭经、遗精、阳萎、小便频数失眠、多梦、健忘咳喘、咳血、便秘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腰膝酸痛、足跟痛、内踝痛内关(心包)(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

11、脉)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悸、心痛、心烦、胸闷癫狂痫、癔病、失眠、眩晕胃痛、呕吐、呃逆肘臂痛、胸胁痛翳风(三焦经)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主治:耳鸣、耳聋、耳部肿痛面瘫、面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阳陵泉(胆经)(合穴、下合穴、八会穴筋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胁痛、口苦、呕吐、黄疸下肢痿痹、膝肿痛、筋脉拘挛、下肢瘫痪小儿惊风太冲(肝经)腧穴、原穴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主治:中风、小儿惊风、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胁肋痛、头痛、目眩等肝经风热病证痛经、经闭、阴肿、月经不调

12、、崩漏、等妇科经带病证黄疸、胁痛、腹胀、呕逆等肝胃病证癃闭、遗尿下肢萎痹、足跗肿痛百会(督脉)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晕厥中风不语、偏瘫、癫狂痫、不寐脱肛、阴挺任脉循行路线:起于前后阴之间会阴穴腹胸颈前正中止于颏唇沟中点的承浆穴。体内联系:与生殖器、唇、目有联系主要病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大椎(督脉)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外感热病、风疹、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头项强痛、肩背痛癫狂痫水沟、人中(督脉)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为急救要穴之一 癔症、癫狂痫

13、、急慢惊风等神志病证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等面鼻口部病证闪挫腰痛关元(任脉)小肠募穴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弱无力等元气虚损病证少腹疼痛、疝气 腹泻、痢疾、便血、等肠腑病证五淋、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统病证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包衣不下等妇科病证。中脘(任脉)(胃的募穴、八会穴腑会)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吞酸、泄泻、黄疸癫狂痫3、针刺异常原因及处理:晕针,滞针,断针晕针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

14、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均可能引起晕针。处理:1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2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3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糖水或温开水后,即可恢复正常。4重者可选取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针刺或指压,或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5若仍人事不省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取急救措施。滞针:原因:滞针多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患者体位改变,留针时间过长,也可以导致滞针。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

15、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断针: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剥蚀损坏,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捻转提插,肌肉强烈收缩;滞针和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处理。处理:医者应沉着冷静,安抚患者。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断针端针身显露于皮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使断针暴露皮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应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4、针灸治疗各论:讲过的病所取的经脉,主穴,辨证配穴,操作(重点在前面讲过的,不排除后面的也可能出)头痛P225 阳明头痛 疼痛部位以前额、眉棱、鼻根部为主主穴:头维、印堂、阳白、阿是穴、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 疼痛部位在侧头部,多见于单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