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3028185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 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下面请看带来的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的具体内容!蒹葭艺术表现手法起兴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兴的特点更加特别。“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述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定会浮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模糊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

2、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模糊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引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踏踏实实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却似乎有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

3、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集、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

4、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浮现为整体性象征。 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常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

5、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什么是起兴 什么是起兴 导语:起兴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那么这种诗歌创作手法有什么特别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集传)。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

6、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释义:(1).诗歌表现手法之一。谓由外界环境触发诗兴文思。 【出处】: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宋 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明 冯梦龙邯郸梦行宫望幸:劳你有个歌儿,将月儿起兴,歌出船上事体,每句要弯弯二字,中两句要打入帝王二字,要个尾声儿。 【示例】:清 姚际恒诗经通论诗经论旨:兴者,但借

7、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修辞:比亦常代起兴作用。 释义:(2).上劲,起劲。 【出处】:于伶七月流火第四幕:刚跟敌人斗出点名堂,所谓战斗正酣,杀得起兴,下火线,不甘心! 再解: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定的联系。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牵连。 如 传统山歌: 门前喜鹊叫喳喳, 唔知阿哥哪日来; 妹好炖好接风酒, 妹好煎好迎春茶。 诗经关雎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8、,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新山歌如; 一树金桔滚滚圆, 如今农家生活甜, 食衣住行样样好, 闲暇旅游逛乐园。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两首头一句都是起兴的。在这里与所说的事物虽没有显然相似、相关的关系,但却隐有某种联系,这是起兴最一般的用法,放在诗章的开头,在结构上起了转接作用,这种转接作用,是通过起兴句,借合于诗人感觉或意识到的外界其他事物先开一个头,而后才引向要说的主体事物。象第一首和第二首开头都先描写歌者或诗人所见景象,而这景象又暗合诗意,喜鹊本是喜事的象征,暗合了主人公阿妹的盼望喜到来(郎上门来)的心理;而后首头句却是丰收景象的描述,既然丰收,哪个不乐,谁个不喜?金桔本身是甜的,但此时却甜到了农家主人的心窝里,人逢喜事精神爽,于是就有了闲暇旅游的风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