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543022601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3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智创新变革未来建筑节能被动式设计策略1.外围护结构保温措施1.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1.自然通风与被动散热1.热质量与相变材料应用1.采光与被动采暖设计1.植被绿化与建筑节能1.水体和地下能利用1.能耗监控与智能控制Contents Page目录页 外围护结构保温措施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外围护结构保温措施外墙保温1.采用保温性能优异的材料,如聚苯板、挤塑板、岩棉等,厚度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能耗要求确定。2.外墙保温系统应采用可靠的锚固方式,防止保温层脱落或移位,确保保温效果。3.应避免外墙保温层出现热桥部位,如窗框周围、阳台部位等,影响保温效果。屋顶保温1.屋顶保温主

2、要采用保温材料铺设在屋面板下,减少室内热量损失。保温材料的选择与外墙保温材料类似,应考虑保温性能、防火性能等因素。2.屋顶保温应与屋面板、防水层之间紧密配合,防止漏水或保温层受潮,影响保温效果。3.对于平屋顶,应设置坡度以利于雨水排放,防止保温层积水渗透。外围护结构保温措施门窗保温1.采用断桥铝门窗、塑钢门窗或木塑复合门窗等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门窗产品。2.门窗安装应严密,密封条应完整无破损,防止冷空气渗透。3.大面积玻璃幕墙应考虑遮阳措施,如外遮阳板、遮阳百叶等,减少室内热量吸收。地面保温1.地面保温主要针对一楼地面和地下室地面,采用保温材料铺设在楼板上,防止室内热量流失。2.地面保温材料应具

3、有较高的抗压强度,防止保温层被破坏。3.地面保温层应与楼板、地下水之间紧密配合,防止水分渗透或保温层受潮。外围护结构保温措施地基保温1.地基保温主要针对寒冷地区,采用保温材料包裹地基外侧,防止地基冻胀或冻融破坏。2.地基保温材料应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和抗水性,防止受潮或冻融破坏。3.地基保温层应与地基、地基回填土之间紧密配合,防止漏水或保温层受潮。综合保温措施1.采用外墙、屋顶、门窗、地面、地基等外围护结构的综合保温措施,提高建筑整体保温性能。2.各个保温措施之间应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保温体系,避免局部保温效果不佳。3.综合保温措施应考虑建筑的结构、功能和造价等因素,优化保温设计方案,实现经济性和

4、实用性的平衡。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1.利用太阳能入射角的变化和建筑物的朝向,合理设计建筑物的结构和屋顶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2.使用大面积的朝南窗户或采光中庭,引入自然光线,减少室内照明能耗。3.采用节能窗、外遮阳等措施,控制太阳热量的进入,避免过热或过冷。太阳能热利用设计1.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建筑供暖、热水供应等。2.根据建筑使用特点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集热器类型和安装方式。3.结合建筑保温、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充分发挥太阳能热利用的效益。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1.在建筑屋顶或外墙安装

5、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用于建筑供电或并网出售。2.根据建筑负荷和光照条件,合理选择光伏组件类型和安装方式。3.结合储能技术,提高光伏发电的可利用率,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自然通风设计1.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特性,引入新鲜空气,排放室内污浊空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2.通过开窗面积、通风口设置、烟囱效应等手段,加强室内外空气交换。3.结合建筑气密性设计,防止室外冷热空气渗透,保持室内舒适环境。太阳能光伏利用设计太阳能被动利用设计热质蓄能设计1.利用建筑材料或专门的蓄热装置,储存太阳能或其他能源转化来的热能,在夜间或阴雨天气释放热量,用于室内保温。2.根据建筑负荷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蓄热材

6、料和蓄热方式。3.结合建筑保温、太阳能利用等技术,实现建筑的均衡供暖。被动式建筑设计1.基于太阳能被动利用、自然通风、热质蓄能等技术,综合考虑建筑的朝向、窗墙比、屋顶形式、保温措施等因素,实现建筑高节能、低能耗。2.通过建筑的被动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自然通风与被动散热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自然通风与被动散热自然通风1.自然通风利用外部环境的温差、风速和压差等自然因素,通过建筑物的开口和缝隙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降低建筑物的能耗。2.自然通风设计包括:合理布局建筑物体形和开口,优化建筑物外形和朝向,设计通风管道和设备,利用自然风压和热压,创造空气流

7、通路径。3.自然通风不仅能节省能耗,还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居住者的舒适度。被动散热1.被动散热利用建筑物本身的物理特性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将建筑物内部的热量散逸到外界。2.被动散热策略包括:增加建筑物的热容量,利用夜间通风降低室内温度,使用遮阳设施控制太阳辐射,优化建筑物的热环境设计。热质量与相变材料应用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热质量与相变材料应用热质量与蓄热*热质量是一种材料存储和释放热量的能力。高热质量材料,如混凝土和石材,有助于调节室内温度,在冬季保持室内温暖,在夏季保持室内凉爽。*蓄热系统利用热质量材料存储热量,并在需要时释放热量。这

8、可以减少对常规供暖或制冷系统的依赖。*通过优化建筑设计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热质量和蓄热来实现节能。相变材料*相变材料(PCM)在特定温度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当PCM发生相变时,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稳定室内温度。*PCM可集成到建筑材料和系统中,例如墙体、地板和通风系统,以增强被动式节能性能。采光与被动采暖设计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采光与被动采暖设计主题名称:采光设计1.自然采光优化: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窗户位置和朝向,最大化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需求,降低能耗。2.人工照明辅助:在自然采光不足的情况下,选择高效节能的LED灯具、运动

9、感应器和调光器,优化人工照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能耗浪费。3.采光设计原则:遵循采光均匀性、眩光控制和色温选择等原则,创造舒适、健康和节能的室内采光环境。主题名称:被动采暖设计1.建筑围护结构优化:提升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热量散失,降低冬季供暖需求,实现被动采暖效果。2.太阳能收集和储存: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或热泵系统收集太阳能,并将其储存起来,为采暖系统提供可再生能源。水体和地下能利用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水体和地下能利用太阳能利用:1.利用太阳能电能系统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减少电网依赖。2.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热量为建筑供暖和热水。3.通过建筑设计优化

10、太阳能利用率,例如朝向优化和太阳能遮阳装置。地源热泵系统:1.地源热泵利用地下稳定的温度,通过热泵系统将地下热量传输至建筑内供暖或制冷。2.该系统具有高能效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可大幅降低建筑能耗。3.垂直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和水平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常见的技术方案。水体和地下能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1.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水源,通过水源热泵系统为建筑供暖或制冷。2.该系统利用了地表水或地下水相对稳定的低温或高温,通过热泵技术实现高效节能。3.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方式可包括水蓄热和直接换热系统。通风热回收系统:1.通风热回收系统通过热交换器,将排出室内空气中的热量传递给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减少热能损失

11、。2.该系统可显著提高建筑的通风效率,减少室内外温度差异造成的能量浪费。3.通风热回收系统可采用显热换热器或焓式换热器等技术手段。水体和地下能利用热质量和蓄热系统:1.热质量是指建筑材料或结构的吸热、储热和释放热量的能力。2.利用热质量和蓄热系统,可以在白天吸收多余热量,并在夜间释放热量,实现建筑空间的被动调温。3.热质量材料包括混凝土、砖石和水体等。夜间自然通风:1.夜间自然通风利用夜间较低的室外温度,通过自然通风方式将室内热空气排出。2.该策略有助于降低建筑室内温度,减少制冷负荷并提高室内空气质量。能耗监控与智能控制建筑建筑节节能被能被动动式式设计设计策略策略能耗监控与智能控制能耗监测与核

12、算1.实时能耗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实时采集建筑内各能耗系统的用能数据,包括用电、用水、用气等。2.能耗核算与分析:基于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能耗核算模型和算法,对建筑整体及各分区、子系统的能耗进行核算,分析能耗构成和变化趋势。3.能效评估:根据建筑能耗基线或国家标准,对建筑能效进行评估,找出能耗浪费点和优化潜力,为节能改造和优化管理提供依据。二、智能控制与优化智能控制与优化1.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建筑内的空调、照明、新风等系统进行智能控制,根据实时环境和需求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优化能耗。2.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利用建筑能耗仿真模型和预测算法,提前预测建筑能耗需求,并根据预测值优化控制策略,实现主动节能。3.需求侧响应:与电网协调,响应电网负荷变化,通过调整建筑内用电设备的运行模式,实现削峰填谷,降低建筑能耗和运营成本。感谢聆听Thankyou数智创新变革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