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302083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构建有高效的数学课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我在一所乡村完小担任数学科的教学。每当看到同行们加班加点,一天花上两三节课的时间上数学课时,我心中不禁纳闷:这样的数学课是高效的吗?学生喜欢吗?学习是快乐的,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乐有效的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喜欢数学。喜欢数学的人,觉得她是一个美丽的女神,令人神往;不喜欢数学的人,觉得她是一个骷髅,令人可怕。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让他们喜欢上数学。记得新教育研究中心于国祥老师说:“数学并不是冰冷冷的图形与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在

2、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和工具。优秀的数学教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现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那么,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吗?1、 感受数学知识之美。在处理角的大小跟边长无关这一环节时,有人用课件演示,有人剪活动角,有人在黑板上将角的边长延长或缩短。虽然方法不一,但效果相近。他们在处理过程中,还缺少一种惊异感,也即少了点噱头。譬如,当教师出示两个边长不同但大小相同的角时,学生无一例外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这时教师可演示课件,让学生发现两个角竟然一样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装作惊讶的追问:“这两个角怎么会一样大呢?你看,一个角的边这么

3、长,一个角的边那么短,但它们的大小却是一样的!角的大小究竟跟什么有关呢?”从而让学生在惊异中再次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一观点。对于那两个角,我们凭直觉会认为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但事实证明这两个角同样大!这是多么奇妙的事!这是否也能体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呢!特级教师曹培英曾说过:“只有当教师自己被数学所感动时,他才能自觉地,不失时机地用数学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关于角的大小跟开口的大小有关系而跟边的长短无关,我们历来都是当作同一个问题来研究的,这不仅是教材的数学要求,也是彰显数学魅力的绝佳结合点。2、 感受数学的思想之美。有次听课时,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a100100100100

4、b10204080ab教师只是让学生把答案填在书上。这道题就被简单化处理了!我无法认可这种做法。其实,这道题蕴含着深意。这道题揭示了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渗透着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它体现着数学的规律之美、和谐之美。事实上,对于教材编写的意图,我们要细细去品读,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理解教材,从而最终超越教材。3、 感受数学的理性之美。同一次听课,教师接着又出示了下面一道题。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2524 4512 36152546 4526 9(45)当教师一把题目挂出来,学生就齐声大叫:“答案是一样的!一样的!”那种兴奋劲,出乎我们的预料。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计算,再通过比

5、较揭示下一种计算比较简便。但学生似乎没那么傻,他们一眼就看出每组算式中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再让他们计算就显得不合情理了。教师也很机灵,他追问:“为什么是一样的?”学生就说了拆分数的过程,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就将每组的下面的一题擦了,然后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上面的题目。我在想,能不能再追问一句“为什么要拆分”呢?其实,拆分的目的是使某些数相乘能凑成整十数。那什么时候需要拆分呢?拆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如果这样说了,是否显得更加理性呢?我突然又想到一个数学家数的话:“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显然,数学之美,绝不亚于语文。它具有简洁之美、理性之美、严谨之美、平等之美、可检测之

6、美挖掘知识的魅力,并对知识魅力抱着一种敬畏之心,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毕生的修炼目标!二、 让学生经历“重构”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在呈现它时,人们常常省略了它产生和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抽象和概括的形式将其展现出来。小学生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能力还未形成,学习时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还原学生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类似的创造过程,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下面就复式统计表一课,谈谈怎样引导学生重构知识的。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当场统计班中参加4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并将数据填入统计表,表格如下:四(1)班学生参

7、加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美术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 音乐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性别合计男生女生人数936性别合计男生女生人数1459性别合计男生女生人数15123体育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 科技小组活动人数统计表性别合计男生女生人数431 师:比较一下,这4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有表名。生:都有性别,男生和女生。师:每一张表统计的是几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生:是一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师: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把它叫做“单式统计表”。师:从统计表中,我们能了解到很多信息。下面我们来做抢答游戏!师:哪个兴趣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多?4个小组一共有多少男生?一共有多少学生?(学生很快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但面对后面

8、的两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速度明显变慢)师:(故作惊讶):现在怎么回答得没有刚才快了?生:因为还要计算。师:能不能想办法,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多少人?生:可以列表。生:可以把4张表格合并成一张表格。师:那么,该怎样合并呢?(教师要求:同桌合作,合并完成一张简洁明了、便于比较的表格)学生尝试操作。投影反馈时,学生主要有两种合并法:其一,将4张单式表格直接粘贴在一起;其二,把后3张表格去掉表头,再跟第一张表格粘在一起。师:这两张表格,你们更喜欢哪一张?为什么?生:我喜欢第二张,因为它更简洁。课件出示第二种合并表格:性别合计男生女生人数人数人数人数师:合并之后,还有什么问题?生:竖着看,都是人数。师:那该怎

9、么改呢?生:把人数改为美术小组、音乐小组、体育小组和科技小组。(出示组名)师:还有什么要修改的呢?生:表格头上不太合适。(教师顺势说明:表格开头的地方,叫“表头”)生生:应该再加一格,表示人数。师:请大家看书上的表头是怎样处理的!(教师知道学生看书)师:表头可以分为几部分?生:可分为性别、人数和组别。(课件出示修改后的表头)师:这张表格还缺少什么?生:还缺表名和总计。(课件出示表名和总计)学生算出了总计,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并强调两种方法互为检验。最后,教师添上了制表时间。于是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表便呈现在众人眼前。中心小学4(1)班的学生人数统计表合计男生女生总计422319体育小组4

10、31科技小组15123美术小组936音乐小组1459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师:和单式统计表比,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生:内容多。生:比较丰富。师:如果比较哪个组人数最多,只要看几张统计表了?生:一张。师:是呀!复式统计表便于我们分析比较。(板书:便于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对统计表概念进行有效重构,使原本枯燥的统计教学变得趣味盎然。反思上述案例,其具体优势如下:1、 激活重构的需求在教学中,我没有强制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在出示了4张单式统计表之后,设计了一个抢答游戏,问题如下:“哪个兴趣小组的男生最多?4个小组一共有多少男生?一共有多少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

11、受阻时,他么就感受到了单式统计表的局限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就想发到将单式统计表合并。这时,再对统计表基尼系那个重构,就显得水到渠成。2、 获取重构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哲学是属于经验、由于经验好围着经验的。”可见,在学习过程中,经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案例中的教师能充分认可学生已有的经验,鼓励他们尝试着合并几张单式统计表。刚开始,学生设计的统计表有些粗糙,但经过师生的互相启发好不断改进后,一张标准的复式统计表便呈现出来。在这一知识点重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一个单式统计表纳入一个更大的知识结构中,使之复式统计表共同成为统计表大家族的一份子。虽然学生学得并非一帆风顺,但

12、他们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经验。3、 体验重构的价值郑毓信教授说过:“由于知识的不断重构正是数学思维发展的一个基本形式,因此,我们也就应当十分重视对于各种建立的观念的自觉反思与必要更新。”当然,自觉反思也是思维深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出示完整的复式统计表后,教师并未就此罢手,而是追问:“和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在充分比较后,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了复式统计表的优越性,而且也体会到了知识重构的价值所在。 数学抽象的本质,即是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对已有的活动或运算进行重构,从而使前者成为一个更大结构的一部分。当学生经历了知识的重构过程后,他们在充分理解概念内涵的同时,其认知结构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13、,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得以向更深处漫溯。三、 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这样一种现象:“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了,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显然,这种现象即便在当前也是屡见不鲜。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究竟处于怎样的一种状态?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对此,教师能否做到了然于胸?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我将把重点放在了结合实际情境理解算理上。但事实上,学

14、生理解算理并不感到困难,倒是在用竖式计算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算乘法竖式的第二步时,或书写的数位不对,或出现计算错误,当然,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巡视时,我看到很多学生愣在那里,或计算出错。那么学生究竟处于怎样的困境?我开始了自己的思考:从认知起点来分析,学生之前已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从竖式上看,只是一个层次的计算,即只需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的每一位数(当然是从低位起)。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却打破了这种认知格局,它共包含了三个层次的计算(个位数与两位数相乘、十位数与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次的积相加)。这一全新的格式,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还有第二

15、步积的定位及计算,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让学生尝试着独立去写竖式,显然困难重重。带着这个问题,我研读了教材分析,其内容如下:“例题以订一份牛奶一年要花多少钱列出算式2812。例题不急于教学竖式算法,仍然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为学习笔算积累一些感性材料。学生可以估计,一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计算来解决。在交流时要突出算法,即先算个月和个月各要多少钱,再合起来就是个月要的钱,这种思路和竖式算理是一致的,应该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这种算法。”应该说,领会这一精神,课堂上也基本按照此思路开展教学,因此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还是能掌握的。但是,仅仅掌握了算理,学生的困难还是多多。譬如,在“做一做”中,同学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错误。因此,算法的指导也特别重要,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