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3018012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文言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翻译.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翻译的失误与对策 失分归纳文言文翻译时要遵循“信、达、雅”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达”,就是文句要通顺,表达要准确;“雅”,就是文字简明、优美。中学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我们翻译时,常见如下错误: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因为历史的原因,古文的官职、地点等有其特定的含义;而我们考生往往参照现代的说法强行翻译,影响了句子真实的理解。如:08年山东临沂高三题:淮南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爰盎,人名)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学生答: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入京朝拜的时候,杀了辟阳侯,生活起居、处世表现非常骄横。淮南王是固定的称谓,就应是保留翻译;如此一学

2、生翻译,意义变成“淮南一带称王的诸多诸侯”。句子翻译成: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时候。2,该译不译,文白混杂.。有的学生未将活用的词语与单音词翻译彻底,而保留这文言现象或语意,以致翻译出来的句子,文白混杂,不伦不类。如:08年湖南高考题: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学生译:并且大力悬赏捉拿盗贼,都不能捕获,有司苦叹之。“苦之”,是为动用法,我们翻译时要准确清晰翻译出来:为这件事情苦恼。3脱离语境,孤立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均有一词多义或一词多项作用的现象。我们的学生往往没有根据语言环境,判断有特定的意义。如09年福州一中试题:希贤与严忠范等奉命使宋,请兵护卫。伯颜

3、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为累使事。学生答:出行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锋利,兵器多了,只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牵累。“行人”不是出行的人。因为前面说是奉命使宋,故应译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句“请兵护卫”,故兵应为士兵或武士。整句可译为:出使的人要靠语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从,随从武士多了,只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牵累。4该补不补,语意错误。文言文中有主语、谓语、介词、宾语等成分省略现象,以凸显句子的节奏性。有的考生翻译时未以结合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使句子翻译错误。如08年高考江苏题: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学生答:等到召见,就受亲近信任。“召见”是何人

4、召见,“亲信”是受何人亲近信任,没有补出,语意就模糊。于是,这个答案就是:等到被皇帝召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5,该调不调,不合规范.。古文中常见句式倒装的现象,我们考生未将这特殊的语言句式,翻译调换成现代规范的语言,以致句子拗口难懂。如0 8年全国卷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断,故罪人斯戮。学生答案:近日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罪人杀了。“罪人杀了”,这翻译不好懂:到底是把罪人杀了,还是罪人杀了他?这是不知这是宾语前置而犯的错误,译时要将宾语调换过来:杀(或惩罚)了罪人。6要点遗漏,字未落实。.文言翻译的“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保持原文风格,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有些同学未将文言文的实词、形容词、副词等翻译到位,致使未能准确表达语句。如08年福州八中等名校联考题:(任峻)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学生答案:周济贫困者,道义被称颂。翻译时,未将急、乏、信、义等翻译出来,因为这些字都有具体实在的含义,我们不可跳转含糊翻译。这个答案应是:救济(他们的)急事,接济(他们)缺少的东西,信用和道义被称颂。应对策略的关键词1保留:文言文有专有名词:(1)国名(2)地名(3)年号(4)谥号封号(5)官职。遇到后,可不作翻译。将之保留即可,因为这些名词有其固定特定的指称意义,现代词难以准确表达。如08年四川题:永

6、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永乐、元年分别是年号、年号开启的第一年,这都有其特定意义,不必翻译。“永乐元年入朝”,就可译成:永乐一年(或元年)被征入朝。2彻底。一是彻底翻译文言的词类的活用意义。二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孝友”是两个单音词,翻译时要换成双音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整句话的意思: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3.推断。(1)是根据对称句式来推断。如“贤俊者自可赏爱,玩鲁者亦当矜怜”,“玩鲁”何意?此与“贤俊”,由此可知其意:愚笨丑陋。(2)根据上下文推断:如论语 礼

7、仁篇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约”是何意?而“不可以久处约”与“不可以长处乐”对应,可知,“乐”与“约”相反对应,“乐是”安乐、快乐;“约”就应是“穷困、困窘“之意。4,补顺。文言有省略的现象:(1)主语(2)动词(3)宾语(4)介词(以,于,与)。我们翻译时要从前句中推断省略何种成分,使语意准确连贯。如08年中山一中等四校联考题:(王韶病卒,高祖言甚凄怆)。使有司为之立宅,曰:“往者何用宅为,但以表我深心耳。”“但以表我深心耳。”“以”后少了一个“此”,翻译时要补上:只是以此表达我的深切哀悼之情罢了5调整。文言句子有倒装现象:(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

8、)介词结构后置句(4)主谓倒装。我们翻译时要调整过来,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与现代语言习惯。如07年湖南高考题: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古代常把数量词放在中心的后面,这是定语后置句的一种,我们翻译时要加以调整 :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侍妾跟随。6对应。直译也就要从原句中寻找到对应字,除了表达舒缓语气的语气词,与取消独立性或倒装标志的结构助词,要字字落实。我们尤其要注意几个词或句式的落实:(1)动词,形容词、副词 (2)固定句式(如:无乃乎,孰与,得无,如何),(3)特殊句式,(4)表揣测、反问、限止,祈使语词的语气词。这些,是命题者设定的踩分点。如08年高考安徽题:休

9、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此中,“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译时,省去这两个词的翻译,句子的语气、情感就会受到影响,故要翻译出来: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考文言文翻译的几个抓手一、抓关键词语一个文言句子的主要意思往往凝聚在几个关键词语(实词、虚词)里,只要能比较准确地翻译这几个词语,句子的翻译就解决了。即使译文不是很准确,也抓住了得分点。示例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2006全国卷)本题赋分6分,评分参考明确说明:译对大意给3分;“以一人”的“以”、“毁”、“去”三

10、处,译对一处给1分。根据意思“以一人”的“以”、“毁”、“去”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诽谤、赶走等义项。二、结合具体语境把握一词多义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翻译时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做出灵活的准确的判断,句子的翻译就会比较顺畅。示例2: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2005年全国卷)分析:本句子“让”有“责备”、“谦让”、“转让”等义项,联系前面的“谴”字和“未已,诏见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史,吉具对”一句。来思考,“让”在本句中应解释为“责备”。译文: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此受到责备,而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操心,这是车夫的作用。三、辨清句中的

11、词是否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有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且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语法的现象。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示例3: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分析:该句中“廷”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当廷”或在“朝廷上”。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却不肯当面顺从。示例4: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湖南卷)分析:本句中“从”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跟随”。译文:使七十个穿美丽衣服的侍妾跟随。示例5:冉氏以是颇患苦狗。(2007年辽宁卷)分析:句子“患”、“苦”意动

12、用法。译为“以为忧”、“以为苦”。译文:冉氏因此厌恶这条狗。四、掌握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句式文言文中的一些常见句式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固定句式等,在翻译时要进行调整,使所翻译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示例6: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2007年辽宁卷)分析:“不之杀”中的“之”作宾语前置,调整为“不杀之”。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示例7: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2007年山东卷)分析:“为所”是被动句式。译文: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五、注意修辞

13、手法文言文中常用一些辞格,让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在翻译时根据特点恰当处理,使译句变得更顺畅。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变文等。示例8: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2000年全国卷)本句中“美锦”比喻“国家大事”,故全句应译为:现在您拿出国家大事来让我决断,这说明您对我了解得太深刻了。示例9: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一句,“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直接译为“死”即可。示例10: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就翻译为“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到了船上”,这是本句互文。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要译为“在东西左右都种上松柏和梧桐

14、”,这是本句互文。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近几年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点也同样是“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从试题来看,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到内容,因而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这对考生的要求自然也就比以客观题形式更高。二、分析错例,提出翻译的原则(一)读下面的文言句子,给老师的翻译找错误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

15、传了。 甚矣,汝之不惠。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 解析: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2)以今义当古义,且无中生有。(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4)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5)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前面,我们复习了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知道古今异义的翻译、偏义复词的翻译、词类活用的翻译、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都是需要特别注意而往往成为考试命题的给分点的。(二)小结明确:得分点设置 一词多义: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名作动、名意动、名作状、动词使动、形作动、形意动)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结构: 附例表询问:如何 奈何 若何 谁者表反问、商榷、猜度:得无乎 不亦乎 无乃乎 况乎 何以为 何之有 表比较、选择:孰与 孰若 与其孰若(岂若) “所”字结构:有所(以) 无所(以) 何所 所以 “者”字结构:形容词+者 动词+者 动宾词组+者 数词+者知道了这些文言知识点易被设为翻译得分点,那么文言的翻译是不是只需掌握这些就能翻译好呢?文言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