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3001663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证据的听评课.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证据的听评课周文叶博士讲座汇报翟镇初级中学 李国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对整个教学质量乃乃至教育质量产生生直接影响。减负提质,只能以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来保证。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明显的发展性功能,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听评课,可以说是我们教师最常见、最普通、最普遍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每一位老师没有不参与的。按理说,应该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力的手段之一。可征诸实际,却并非如此。其中实际情况,我想各位都应该很清楚。其中的原因,应该有这几个方面:一、 目标的模糊性(有任务,无意义)。 听评课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听

2、评课来发现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导教师(包括自己)更快地提升专业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鉴定,而应以教学的改善为目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这一种评价,就必须要尊重教师,将之当作平等的评价合作伙伴。(我们现在听评课,往往是学校统一安排,更有甚者,考试成绩不好去听课,然后提出一大堆意见。)并且要特别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这就要求向被评价者提供基于证据的、清晰的、个人化的、建设性的反馈。我们现在的听评课,听的只是一个整体的框架,是无法为此提供相应的支持的。二、 评价的非专业性(有实践,无研究)。课堂评价应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学习过程,评与被评者都是一种学习

3、提高的过程。而现在却往往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手段,要么随机抽取,要么精心准备,这两种实际上都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甚至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学校中的一种仪式,而且是一种随意化的意识 。这显然无助于被评价者的专业发展,也无法为评价者提供专业学习的机会。这应该是一项专业化很强的活动,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具有专业的态度研究取向、改进的目的、充分的准备等,需要专业技术与工具的支撑,缺少了这一些,评价就很难做到公平,改进教学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异科听课,非专业领导听课往往使评价的有效性打折。三、 评价途径的单一性(有结论,无证据)。按一个量度来评价,缺少协商。要实现评价与被评价者的互动,要实现“出发点”

4、、“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到共同建构的必由之路。要有要根有据,整合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评价结果,并在共识的形成中使自己与其他各方都得到教育与发展。这需要综合评价者、教师自己、学生同事及其他相关者的评价。这几点,综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听评课一定要由模糊性走向科学性,由管理式走向真正的专业发展式。其核心,就是要有专业化的操作作程,有专业化的操作工具,有专业化的评价方式。这些都指向一个方向:所有的评价,都是在一定的科学的“证据”的前提下进行的。听评课活动,都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据”,这就是这个报告题目的含义。这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叫“基于证据”?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并收集与老师教学有关的多种信息

5、,进行分析,以之作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要树立几种意识:一、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真实评价,即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并收集与老师教学有关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以为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遵循真实评价的一般原则。(所以,优质课评选广受诟病的道理也就在此,表演性,借班上课,都是不真实的。李镇西老师借班上课就觉得有问题,认为最好还是在自己的班上上的自然。平时我们为应付学校检查进行的公开课等,都存在这些问题。)二、 要明确所谓“好课”的标准。好课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在于两个基本点:标准与底线。只要目标完成,没有违反底线,就是好课。

6、在评价中一定要基于真实的现场,分析此时此地与此人,不要讲的太远,太远会伤害老师,要从“约束人”向“解放人”过渡,让被评者真正成为协商者。三、 要提高质量意识,淡化数量要求。不要过于拿数量来要求老师,要多考虑实际意义。教师听课的数量决不是关键,关键是每一次听课是否扎实搞好了观察的准备,是否进行了真实有效细致的观察,是否进行了平等有效的协商交流,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说一个月搞一次,每一次围绕一个点,一学期3到4个点,一学年就有6到8个问题点得到研究,几年下来,应该会有很成系统,收效肯定要比漫无目的的随机听课要好的多。 这实际是要求听评课要走向专业化。要遵遁一定的章程。我梳理了一下,应该可

7、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一、明确目的确定要收集哪些数据。二、设计量表为课堂观察做好充分准备。三、分工观察获取真实的相关数据。四、数据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定量、定性分析。五、反馈矫正交流观察结果,形成结论,指导今后教学的改进。这需要做好三个阶段:一、 课前会议确定观察点,一般在15分左右;二、 课中观察收集资料,一节课。三、 课后会议总结分享,一般30分钟左右。当然时间估计只是一个参考,实际操作中要灵活。 课前会议,就要做到:1、上课教师说课,说明自己想达到的学习目标及需要观察的内容;2、参与者提问并引发新的阐述,3、在此基础上确定观察点。当然在起始阶段,也可以由学校教研组统一进行相

8、关的问题设定,并与授课者交流,让他也明白观察的事项。课中观察:依据观察点开发的记录工具,进行观察记录,收集“证据”。课后会议:1、上课者反思:比如:目标是否达成?各项教学活动行为是否有效?有无偏离教案?等等。2、 观察者汇报结果:必须简明,并必须有“证据”支撑。比如说: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就要将教师课堂中的所有提问认真记录下来,然后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联系分析,做出有理有据的说明。这里面最重量 要的一项,就是开发与运用观察记录的工具。说的更直接一些,就是我们假期中过程初中学段进行的观察量表的设计。也就是说,开发观赛工具,是关键。如何开发观察工具?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1、 确定观察点2、

9、分解核心概念3、 寻找关键行为4、 设计观察工具第一步:如何确定观察点。、明确“谁”需要观察:自己、上课教师、合作体可以是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决定观察点,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不同的教师的需求不一样。如年青教师请师傅来帮忙改进某方面的问题,实现自己专业的快速发展;骨干教师想让听课者帮助发现自己授课风格,破解自己教学中的瓶颈等等乖。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

10、合作体的需要。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就学科教研组而言,在观察点的选择和确定上,要思考本学科教研组课堂教学追求是什么。、 明确怎样进行:()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观察点要小,不要过多,否则不好操作,不要太复杂,越简单越好。当问题过多时,要选择最急于解决的问题()要可观察,可记录(这也说明课堂观察是局限性的)。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

11、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如人物(行为发生的主体)、频率(行为发生的程度)、性质(行为的表现性)、持续时间(行为持续的时间长度)、反应时间(学生接收指示与作出要求的行为所间隔的时间)、强度(行为的强度和力度)、地点(行为在哪里发生)等。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第二步:分解核心概念将要观察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观察

12、因素。也就是在确定观察点后,就需要对这个点进行维度分析。例如:观察提问,可以分别从提问的“数量”、“方式”“认知层次”、“目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一堂课往往观察不了那么多维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切入进行观察。第三步:寻找关键行为也就是在课堂观察中可以记录哪些“证据”。可分两大部分:行为类型:语言,动作,体态等;记录时,可采取定量(如提问的次数),定性(提问的有效性),绘图(教师提问时的地点路线),作品或文本的形式(学生理答问题的方式)。第四步:设计观察工具 也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开发观察量表。观察量表的开发,可遵循“使用他人的量表改进他人的量表(通过观察验证)开发自己的量表。”这样的途径来进行。这也是一个符合认知规律的过程。相当于一个“入模”又“出模”到自创模的一个过程。有很多现成的开发量表可供借鉴。如:1、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2、 学生的错误后和教师的处理表, 3、教师表现评价等级量表,4、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观察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