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99622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双菱中学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这首词的作者是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3)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1)秋瑾(2)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3)示例一:引用白居

2、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首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作者是秋瑾。 (2)“篱”,篱笆;“黄花”,菊花,“黄花开遍”就是到处都是盛开的菊花;“秋容”,秋天的容颜;“如拭”,像被擦拭过一样,非常的明净。明确描写的景物后,就在头脑当中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意对即可。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秋瑾的经历分析,“青衫

3、湿:失意伤心。用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东渡日本留学。诗人抒发了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答案为: 秋瑾; 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

4、。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及基本的介绍。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

5、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的颔联用“_”和“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雨打萍(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起一经: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干戈:指抗元战争。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

6、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故答案为:风飘絮;雨打萍 这首诗叙述了

7、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

8、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1)“丙辰中秋”交代了写词的_,“大醉”“兼怀子由”交代了_。 (2)“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案】 (1)时间;写作缘由(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

9、惆怅。(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词前小序,交代了写此词的时间、环境、写作缘由。据此回答。 (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诗人在月光中,借着酒劲,独自舞蹈,一方面课件舞姿的美妙,同时也是诗人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据此回答即可。 (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人要有豁达的襟怀。 故答案为:时间;写作缘由 “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

10、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点评】本题不难,对小序部分稍加理解那个完成。 本题考查炼字,是诗歌赏析常见题型,解答此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其蕴含的内容。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癖江边。【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

11、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和王质。 (2)请简要分析【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案】 (1)降职(贬官);向秀(2)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词语的理解及这个典故的积累即可知答案。 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

12、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

13、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

14、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降职(贬官);向秀 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异:【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以及积累诗歌典故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

15、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古诗中运用的典故,都会在课下注释中特别提出来,因此平时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赠苏绾书记杜审言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注】书记:指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学、书籍、文章等。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1)一二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意? (2)诗中“应计日”和“莫经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下面诗中的“闺中只独看”与“红粉楼中应计日”的写法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