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2994219 上传时间:2024-03-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原期末复习修改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期终复习1 名词:第五章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的地面风环流的非锋面性的天气尺度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的副热带高压,是北太平洋副高向西伸出的脊或高压单体,称为西太平洋副高(WPSH)。 南亚高压:南亚高压是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高层(100 hPa附近) 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为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热带辐合带(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又称为赤道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地带,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一个低压槽,故又称“赤道槽”东风波:在副热带高

2、压南侧对流层中、下层的东风气流里,常存在一个倒V形低压槽区或气旋性曲率最大区,呈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这就是热带波动。因为这种波动常出现并活动在东风气流里,因此泛称为东风波。第六章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Ramage(1971)定义: (1)1月与7月盛行风向相差120 (2)1月与七月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I(I=(F1+F7)/2)超过40%;I60%的地区为明显季风区,I40%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3)至少在1月和7月中有一个月的平均合成风速超过3m/s (4)在5经纬度矩阵内,1月和7月每个月气旋与反气旋的交替出现至少每两年一次Webster(1987

3、)给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季风定义标准:冬、夏风向的季节性反转和干、湿期的季节性交替出现。Webster等(1992)从环流变化角度定义了一个大尺度南亚季风指数:利用40-110E, 0-20N低纬度热带区域平均850hPa和200hPa纬向风切变(U850-U200),指数值大于零表示夏季风,小于零表示冬季风。可以定量描述季风及其强弱郭其蕴(1983)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采用 10N-50N内各纬度上月平均 110E海平面气压与 160E海平面气压差。施能等(1996)对郭的方法作了改进:用东亚纬向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大小作为东亚季风强度指数梅雨:6月中下旬到7月上半月的初夏,在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狭

4、长区域内频繁出现连阴雨降水过程,称为“梅雨”。梅雨期常常有暴雨出现。第七章中尺度对流复合体、飑线:在中纬度,雷暴云团通常组成两种类型:一类是呈线状排列的雷暴带,这就是飑线;另一类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雷暴群,这就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简称为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 MCC),是一种有组织的对流天气系统飑线:局地强风暴的一种。由许多强雷暴单体排列而成的强对流云带,是线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不稳定通常将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称为位势不稳定一定厚度的气层被抬升后,由原来即使是稳定的层结变为不稳定层结的情形(美国称为对流不稳定,在中国也称为位势不稳定)第八章天气预报、天气

5、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探)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完全预报方法、完全预报方法是以实际观测的预报因子和预报量建立预报方程,将模式的预报因子代入进行预报。模式输出统计方法模式输出统计方法是以模式输出的预报因子和预报量建立预报方程,将模式输出的预报因子代入方程进行预报。2 公式 了解公式各部分的作用:平均层涡度方程平均层上的涡度局地变化=平均层上的相对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平流+地转涡度平流+地形作用(1)对于一个呈南北向的对称槽或脊来说,涡度平流作用一般仅使槽或脊移动,并不使槽、脊线上强度发生变化,但是不同的等高线分布

6、会使槽脊的移动速度有快慢差异。对于一些不对称的槽脊来说,涡度平流作用对槽脊强度变化作用就比较明显。 (2)当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时,温度槽槽前的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正在高度槽中,因而此高度槽将加强。当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时,此高度脊将加强。(3)气流南下时涡度随时间增加,气流北上时涡度随时间减小。这一项对短波槽来说影响不大,对长波槽的作用比较明显(4)高空低压槽移向山脉上坡时将减弱,离开山脉下坡时将加强。高空高压脊移向山脉上坡时将加强,离开山脉下坡时将减弱。 热带气旋的运动方程热带气旋的科氏力 背景场的气压梯度力 内力外力:在背景场比较强大和稳定的情况下,热带气旋的内力相对于背景场的气压梯度力和科氏

7、力为小项。热带气旋是沿大型地转流场的平均地转风方向移动的,移速就是大型流场速率的平均值,这称为引导气流原理内力:=Ny1+Ny2=Nx1+Nx2+Nx3内力的第一部分第一项内力的第二部分内力的第三部分总合力指向西北方向3 问题夏季:西北行路径为主;非夏:西行路径为主;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影响移动的主要因子必要条件4n 暖性洋面:海水温度26.5对流发生的热力条件n 初始扰动对流发生的启动机制热带辐合带中的扰动:80%85%n 地转偏向力作用:生成位置一般距赤道5个纬距以上n 对流层风垂直切变小利于潜热释放的集中 影响移动 1+3内力+外力(见运动方程)内力作用:东风带85%速

8、度,偏向高压,西风带110%速度,偏向低压。 摩擦力去死1 西太平洋副高,2西风带长波(转向后受西风带槽脊影响,影响副高间接影响)3双热带气旋(单向影响,相互影响,合并) 2.西太平洋副高:形成原因、天气、西太平洋副高的表征方法、西太平洋副高与我国东部雨季的联系副热带高压带(简称为副高)是位于副热带地区(一般指南、北半球2035地区)的反气旋暖高压系统。北太平洋高压、北非高压及北大西洋高压 三部分形成原因:热力原因:由于高原“热岛效应”形成的青藏高压和动力原因(主要):1.高空气流北流过程中偏转聚集,导致空气下沉 2.温湿空气向极运动过程种辐射冷却,密度增大 3.ferral环流的下沉支也在副

9、热带天气:在副高带盘踞的大部分地区是降水少、天气干热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温度场:对流层内高压与高温区配合,但高压中心与暖中心并不重合湿度场:副热带高压带中比较干,南北两侧有湿区带。风场:副高脊区风较小,外缘风速较大,且南北两侧高空形成东、西风急流 副高区内通常有大规模的下沉气流,因而在副高588线所包围地区内,天气一般晴好。所以副高长期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的干旱。 西太平洋副高北缘存在副热带锋区和强西风,它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上带来充沛水汽,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常产生大范围的雨带,并常伴有暴雨,雨带位置通常在副高脊线之北约610个纬度,其走向大致与脊线平行。 副高的

10、南面为东风带扰动和台风活动的地区,也容易产生降水。 表征方法用副高脊线指数来表示副高的南北移动 副高脊线:副高内东西风的分界线, u=0副高脊线指数:120E经度线与副高脊线交点所在的纬度110-150E经度范围内,副高脊线所在纬度的平均值副高西伸指数:500hPa图上588位势十米线最西端所在的经度用副高西伸指数来表示副高西伸脊点的东西变动副高面积指数:110-180E 10-60N 范围内588线所包含的范围(或网格数)与雨季的联系 两次北跳对应三大雨带 脊线位于20N以南华南雨季第一次北跳(5,6月) 脊线位于2025N江淮梅雨第二次北跳(七月中旬) 脊线位于2530N黄淮雨季八月初达到

11、最北(sometimes脊线位于30N以北华北雨季)3.南亚高压:形成原因、天气形成原因: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和四周同高度相比是个热源,湿度也比较大,对流上升运动旺盛。强烈的对流活动使高原上空的对流层高层成为质量源,空气从这里流向四周,而水平辐散导致了反气旋性环流(南亚高压)的形成热力作用为主 天气: 当南亚高压为东部型时,西太副高常西伸北跳,588线控制长江中下游,长江流域少雨,我国西北、东北一带多雨;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588线偏东偏南,雨带在长江流域。东西部型半个月转变一次,脊线北跳比西太平洋副高早10天左右4.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的差异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相同点: 暖高压系统;位

12、于副热带;有季节变化,主要在夏季最强;准双周振荡;与中国雨带关系密切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不同点: 前者行星尺度(超长波系统),后者天气尺度(长波系统) 前者整层为上升运动,成因以热力作用为主;后者盛行下沉运动(Hadley环流圈),成因以动力作用为主 前者强度随高度增加,在对流层高层(100hPa)强度最强,后者在对流层中低层(500hPa及以下)强度最强 前者控制区内多强对流坏天气,后者控制区内天气晴好少雨和干旱,但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多气旋和锋面降水,脊线以南多台风和东风带降水和大风 前者下层为热低压,上层为暖高压,后者下层为暖高压,上层为大洋低槽 5.热带辐合带:两种类型信风带辐合带

13、:又称为信风槽 是本半球偏东气流与来自另一半球的偏东气流的汇合,是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直接交汇成一条渐近线形成的气流汇合地带,又称信风辐合带或信风槽,辐合带中吹东风无风带辐合带:也称为季风槽 是本半球偏东信风与来自另一半球偏西气流的汇合,因而辐合带中地面基本静风,是东、西风的过渡带。北半球的夏季,它多活动于阿拉伯海到西太平洋的季风区内,故又称为季风辐合带或季风槽ITCZ上空有对流云6.季风:季风成员、季风的特点、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差异、季风的形成机制夏季季风冬季季风 马斯克林高压、澳大利亚高压和西太平洋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印度北部和南海季风槽 印度尼西亚季风槽 东非越赤道低空急流、南海低空急流

14、、副热带西南低空急流 对流层低层季风涌升 印度北部、南海地区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和云覆盖 马来西亚南部和印度尼西亚的降水和云覆盖 对流层上层的青藏高压 太平洋高压 热带东风急流 副热带西风急流 季风特点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相反。 冬夏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气团性质有根本的不同。 能给天气现象造成明显不同的季节性差异。(冬夏之分,雨旱之分。)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差异:1. 它们的来源、季风成员及其影响的地区不同l 南亚季风源于南半球的马斯克林高压,在东非沿岸越赤道后形成索马里急流,以热带西南季风形式影响印度、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地区,对印度季风槽的形成和季风降水有很大影响l 东亚季风起源于澳大利亚高压,越赤道后在南海、西太地区也成为西南气流,由于西太副高的影响,形成ITCZ。副高南侧的东南气流向北成为副热带西南季风,与北方冷空气活动配合,在长江流域形成梅雨锋2. 从大气热源分布来看,两个系统各有一个热源中心位于北半球,各有一个冷源中心位于南半球,组成季风经圈环流l 孟加拉湾热源和青藏高原热源与南半球马斯克林冷源维持了印度季风槽的上升支和南半球的下沉支,组成南亚(印度)季风系统的季风经圈环流;l 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