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992617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育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自科学中国人2011年第2期 大学教育该如何回答“钱学森世纪之问” 熊丙奇 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人们在追忆钱老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晚年对发展中国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肺腑之言2005年,他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的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这其

2、实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尤其在每年诺贝尔奖颁发之际,围绕大师人才的培养问题,各方都会来一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在各种讨论文本中,见得最多的字眼,就是“造就”大师。在笔者看来,要回答钱老的世纪之问,应该认真体味钱老所说的“冒”字,让人才自然地生长出来,而非对人才进行所谓的“造就”。进而根据这样的认识,为杰出人才“冒”出来提供良好的教育土壤和学术土壤。一、 人才评价体系的严重偏差培养优秀人才,必须首先明白何为“优秀人才”。可令人遗憾的是,在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之后的今天,整个社会的“人才观”,还极为落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还用落后的“人才观”,去要求人才,最终,“人才”成长为大家所需要的模样,

3、却离杰出越来越遥远。具体说来,我国社会“人才观”最大的偏差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学历社会”中以学历高低评价人才,而是对“全才”,“偏才”和“怪才”纠缠不清。今年来,在高校试点的自主招生中,无论高校还是社会舆论都说要为“偏才”、“怪才”提供上大学的途径,而这种提法的存在,本省即表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进入严重误区。何为“全才”?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想,中学指那些各门功课(主要是高考科目)总分高的学生,大学则指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学绩点高的同学。而与之对应,那些有某几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则不是这样的“人才”,最多属于“偏才”和“怪才”。我国的高考制度和大学教学管理,是为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服务的。在高考中

4、,依据学生考分高低,结合志愿进行录取、单科分数再高,总分低一分也不能录取,在大学中,必修课占了所有课程的极大比例,只要有一门必修课未通过,就拿不到学位和毕业证书就是在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要通过笔试门槛进入复试,不但总分要过线,单科也要过线。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貌似很“全”,实则“单一”,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人才”是被“拔出来”,中小学教育普遍在“赢在起点”的理念指引下拔苗助长;“人才”是被“塑出来”,一出土,就给他们套一个“模子”,要求他们在这个模式里生长中学教育追求高考科目的考分,一些单科跛脚的同学有可能在中考时就被淘汰,难进重点高中,很多学生为了获得高考高分,而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

5、弥补自己的薄弱学科,在弥补的过程中,个性和兴趣也逐渐丧失,这就是钱老所说的学生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大学教育追求专业课、公共必修课过线;考研变为第二次高考。简言之,分数成为一个人成就为“人才”的不二法宝。大多数人都被赶进一条成才途径,所谓的高考独木桥由此形成。而针对这种现象,所做的“修补”调整,就被认为是也给偏才以成才机会。这样的多元评价体系,无疑引导中学生重视个性的发展,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这些都会在大学入学中被评价、被关注,在美国中学,大多推行分层教学,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和学科实力,选修不同难度的课程,比如,数学就有数学A、数学B、数学C可选,学生们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弥

6、补自己的弱项让其达到最高的水平,而只需使弱项达到最低要求即可,更多的时间用于发展自己的爱好;而大学从招生时,就有多元的人才评价视角,进而在大学教育里也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选科、选课的机会,低年级不分专业,推行完全学分制,选修课比例高达50%,这为杰出人才的涌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二、大学教育中的“两重两轻”受单一人才评价观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也存在偏差。表现在两方面: 1、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以记忆能力代替了学习能力,以学习能力代替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意能力。重在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基础教育,已经被“填鸭式”的教育理念牢固占据,并由于老师易教(照本宣科)、

7、学校易管(以升学率为目标、以分数为指标、以题海战术为手段),这种教育理念难以转变。而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也延续了以前的学习方法,要么以考研为目标,努力攻克几门考研课程;要么以专升本为学习目的,一进大学校门就准备“第二次”高考,而没有以上升学目标的学生,则很多时间在茫然中度日。这些学生到了毕业时,很难有兴趣导向的学术追求,最新的数据显示,一半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公务员队伍。这样的教育考核与人才评价,都倾向于鼓励学生“听话”,鼓励人才“老实”、“本分”。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老师和家长的话去做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就会受到表扬。学生听到最多的,是“不准”,“不许”,“不能”,“不要”上

8、课不许“乱说话”,大人场合不能“乱插嘴”久而久之,老师和家长的选择代替了学生的自主选择,老师和家长的管理代替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老师和家长的意志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们变得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主张。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个性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事,个性人才,难以生存。不上大学、没有学历,生存都将困难,更谈何成为杰出人才;而上了大学,几乎都在长期来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压抑下,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兴趣。钱老在其最后一次谈话中说到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教育,“加州理工学院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拿国内的大学教育与其对比,相差实在太大。有不少研究生半年之内都见不到导师,何来与导师间的学术交流;而研究生们都是如此,又谈何本科学生呢?不仅如此,近年来一些大学在迎接评估中的弄虚作假,以及统计毕业生就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