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299091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课时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6讲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1(2011年苏州模拟)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判断,该战争发生在1514年以后325年,应该是鸦片战争。还指出了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客观积极影响。2(2010年济南模拟)下面漫画所提供的信

2、息,主要揭示了南京条约的签订()A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签订的B是英国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求荣的政权D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主题的把握能力。图中的“平等谈判”是关键信息,它恰恰揭示了这一条约的不平等性质。3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我丝毫没有夸张。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

3、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C太平天国运动:天京的陷落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洗劫北京城解析: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4(2011年广东汕头调研)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但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

4、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D。由题干中“光绪二十七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等信息看出,该侵华事件发生于光绪年间并占据北京,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本题选D项。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解析:选D。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福州、上海不仅交通便利,而且自然资源丰富,因此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掠夺原料,倾销商品。A、B均不是

5、主要目的,而C主要出现于马关条约以后,故选D项。6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刺激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1897年冬,从德国侵占胶州湾开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7(2011年辽宁锦州质检)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前两天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好几分钟没有放开。她浑身颤抖,抽泣哽咽地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对于该报道,合理的看法是(

6、)A记者之言,不足采信B大体可信,尚需其他方面资料佐证C新闻报道,可以采信D站在西方立场贬低慈禧,很不真实解析:选B。从历史史实来看,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义和团和清军进攻了各国驻京使馆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照旧承认清政府的统治,因而慈禧在这样的场合有此言论大体可信,但也不完全排除西方的贬低因素,需要有其他方面资料来佐证。8(2011年韶关模拟)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中世纪”是传统封建社会的代名词,代表着愚昧和落后。鸦片

7、战争以后,中国进入近代史,开始了被动的近代化的历程,因此“是被轰出中世纪的”。9这个条约的签订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最可能是指()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选A。回答本题要注意提取信息:这个条约使中国打破了和外国在通商方面的习惯,特别是行商的作用削弱,所以应该是指南京条约签订后出现五口通商,列强逐渐操纵、控制了中国市场。10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

8、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 B义和团运动中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11(2011年长春模拟)某檄文写道:“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全输之倭奴。”该檄文与下列哪次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有关()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从材料中的“台民”“台湾,全输之倭奴”等信息,可以判定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根据马关条约,台湾被日本割占。1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

9、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解析:选D。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体现了“以华制华”。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借助英美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以夷制华”。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使用的武器属于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物,体现了“以夷制夷”。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

10、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2: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3: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请回答:(1)比较材料1、2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

11、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3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析:本题以近代前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方式的异同为主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4(2010年浙江绍兴一中期中

12、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下面是一幅西方人所画的有关义和团的漫画:材料2:(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服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材料3:盖中国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指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材,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

13、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赫德中国实测论请回答:(1)材料1漫画作者要表达对义和团的什么态度?漫画所传达的信息有哪些与历史事实具有一致性?(2)材料2、3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3)据材料2、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义和团运动最重要的意义。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是义和团运动。第(1)问,由图片中义和团的打扮、动作、所站位置及当时与洋人对峙可以看出漫画作者对义和团的态度,再从中提取与历史事实一致性的信息;第(2)问,读懂两则材料的意思是关键,材料2中,孙中山否定了义和团的排外主义、肯定了其民族精神。材料3中,赫德则主要肯定了义和团的爱国性,便容易找出相同之处,由此也就能够回答第(3)问的“意义”。答案:(1)表现了作者对义和团的嘲笑与鄙视。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义和团相对于外国人武器装备落后;义和团不能正视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关系。(答出两点即可)(2)两者都肯定了义和团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激励作用。(3)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