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2989600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尕朵乡灾后重建绘篇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风破浪正当时 灾后重建绘篇章-称多县尕朵乡灾后重建纪实称多县尕朵乡地处被誉为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尕朵觉悟神山脚下,尕朵乡因此而得名,意为“离觉悟神山最近的地方”。汹涌澎湃的通天河在这里蜿蜒而过,尕区“四大神塔”之一的诺布塔、历史悠久的格秀经堂、独具风格的布由民宅坐落于此。而且境内生长各种名贵草药,更是珍禽异兽繁衍生息的天堂。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风土人情构成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美画卷。全乡辖8个行政村,20个生产合作社,共有2052户,7706人,藏族人口约占99%,共有党员341名,其中农牧民党员314名。省委书记强卫2010年4月8日在青海大学演讲时说“在这里,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壮

2、丽,有一种触及灵魂的感动,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精神,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玉树州委书记旦科在2010年7月28日全州干部大会上,描绘了他影像中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域辽阔、山川壮丽,风情淳朴、人民可爱,历史悠久、文化绚丽,资源富集、蓄势待发,历经磨难、愈挫愈奋,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和中华水塔的美誉。这正是对玉树,对三江源深刻的写照。的却,当你走进尕朵觉悟才能真真感受到什么是大美?什么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里世居着世上最热情、好学、勤劳、敬业、精明、浪漫、重友情、讲奉献的康巴儿女。他们刚毅坚强、正义智慧,利他宽容、人性慈悲,诚信正直、热情好客,豪迈奔放的民族品格犹如一颗璀璨的珍

3、珠,闪烁在三江源头。他们的脊梁如雪山一样挺拔耸立,胸怀像草原一样宽广辽阔,智慧似江河一样绵延流淌。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习俗造就了独特的康巴文化、康巴精神、康巴品格以及康巴特质。长期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尕朵乡历届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在不断深化乡情认识,着力创新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切实提升发展水平;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着力夯实生存基础;始终坚持维护大局,积极促进社会稳定,开创了尕朵乡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2010年4月14日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从此也便进一步揭开了尕朵这位“神山之

4、子”的神秘面纱。玉树4.14地震波及尕朵乡全境,使18户1110平方米的农牧民房屋倒塌,1550户84597平方米的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受灾人口达6521人。灾害发生后全乡在抽调精干力量赴结古地区参加救援的同时奋起自救,没有一人因灾害而死亡,在全乡干部群众的精诚团结下,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2010年8月28日在通天河畔的秀美村庄卓木齐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开工典礼的举行标志着全乡从抗震救灾阶段正式转入恢复重建阶段。根据灾后重建整体规划方案,核定尕朵乡灾后农牧民重建住房为1777户,其中加固39户。共设置11个集中重建点,新建设户均为具有民族特色的80平方米的房屋,具体情况如下:乡政府

5、所在地为一个点,共684户;德卓滩为一个点,共194户;赛康寺为一个点,共44户;科玛为一个点,共53户;查存滩为一个点,共477户;夏河沟为一个点,共65户;卡龙沟为一个点,共10户;玛宗沟为一个点,共24户;齐兴沟为一个点,共10户;拉荣达为一个点,共11户;然多为一个点,共10户;搬迁至县城的有156户。截至目前,已完成主体1715户,完成率为98.7%;已封顶1634户,占总户数的94.01%;已入住1076户,占总户数的61.9%。一年来,尕朵乡干部群众与援建队伍和驻村驻点干部一道牢固发扬“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伟大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奋斗精神和

6、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你争我赶“5+2、白+黑”的超常工作状态,按照省委书记强卫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团结干事、激情干事、踏实干事”和骆惠宁省长“不留遗憾、不留败笔、不留骂名”的要求,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在全省人民和全国人民面前充分展示了玉树人的精神和意志、气魄和胆略、思维和智慧、信心和力量。当前,尕朵乡城乡住房建设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辛苦了一年多的农牧民群众将于9月2日可喜迁新居。文化软实力的强弱体现着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精神面貌,保护好文化古迹充分挖掘文化潜力,是灾后重建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重大任务。尕朵乡党委、政府根据灾后重建规划中关于加强和保护宗教寺院等名胜古迹的要求和州

7、委书记旦科第二次视察尕朵时“灾后重建要与文化古迹保护并进”的指示精神,重点对玉树藏区五大寺院之一的“賽康寺”和拥有较多珍贵文物的帮夏寺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同时,极力挖掘和打造以“尕朵觉悟神山”为核心的尕朵乡宗教民俗文化旅游圈。基层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抓住了基层,就抓住了基层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尕朵乡党委、政府以灾后重建工作为契机,紧抓党建工作不松手,按照县委书记李毅在尕朵乡检查指导“两基一强”和第三个“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开展情况时。要把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与“两基一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和

8、灾后重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要求。扎实开展以抓基层、打基础、强一线为主要内容的“两基一强”活动。抓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促工作落实;抓思想建设,以创新的思想推政策执行;抓阵地建设,以坚固的阵地聚各方力量;抓队伍建设,以强大的队伍夯组织基础;抓集体经济建设,以发达的经济带群众致富;抓民主建设,以完善的民主显体制优越;抓素质建设,以较强的素质助能力提升;抓作风建设,以优良的作风展党员风采。同时,在尕朵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全乡农牧民群众以顾全大局、维护大局、服务大局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地把知恩之心、感恩之情转化为自强自立、奋发进取的强烈愿望,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转

9、化为埋头苦干、重建家园的实际行动,不等不靠、不拖不推,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的伟大实践中。会手艺的农牧民操起瓦刀砌石头、建地基、砌墙面,不会手艺的便搬石头、运材料、拌沙灰,到处出现农牧民忙碌的身影。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不仅给重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而且还增加了家庭收入。农牧民群众不仅亲身参与重建,住上了党和政府为他们新建的房屋,而且不出家门,就可以就地投工投劳挣到钱。更为值得庆幸的是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重建工作,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跟援建的施工人员学到了砖瓦垒砌、放线、焊接、混泥土浇筑等一些基本建筑的施工技术,提高了劳动技能和水平,这对以后农牧民群众劳务输出,增强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使

10、老百姓对重建的房屋“建的放心、住的舒心”,在重建过程中,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不仅组织党员干部带头进行重建劳动,而且还选出有较高威望并懂施工技术的老党员,老干部对建筑的质量进行监督,真正使老百姓成为灾后重建的受益者、监督者和施工者,使“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尕朵乡广大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真诚发扬感恩载德、有情有义、有德报德、知恩图报的民族品格和藏族人知恩感恩、铭恩报恩的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开展了一系列“知恩感恩,铭恩报恩”活动。乡卫生院组织医疗队伍深入重建点开展现场义诊,免费义诊954人次,发放九味美活颗粒、牛黄消炎片、麝香膏、云南白药

11、创可贴、三通液、泡渗消毒片、板蓝根颗粒等常用药品1652盒(箱、瓶),价值达5.5万余元。乡党委、政府为各施工队送去了2.5斤的面粉和蔬菜,价值达3.5万元。各村农牧民群众自发地组织到施工地上开展为援建人员“端一碗奶茶,拌一碗糌粑,敬一杯青稞酒,献一条哈达”等感恩活动,用点滴的实际行动发自肺腑地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支持表示无限的感恩之情。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密切了与施工人员的关系,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更进一步树立了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各民族大爱同心,风雨共济的民族精神。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新尕朵建设的宏伟目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但我们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和解决。只要全乡广大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精诚团结、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的事业一定会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中共尕朵乡委员会 尕朵乡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5日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