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练习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973528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的成分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土壤的成分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土壤的成分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的成分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的成分练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1节 土壤的成分练习 姓名 学号 一、我学会了1、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 、 、 、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土壤温度可以 测量,其他指标则可以 评价,如土壤的湿度可以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2、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 、 、和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 、 、 、和 等。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 和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 左右。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 和死亡的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 ,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 。土壤中溶于水的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土壤中

2、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 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4、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基本包括 和 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 、各种 的共同作用。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 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二、我理解了5、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6、下列最适宜土壤生物生活的环境是-( ) A. 阴暗、潮湿、寒冷的无氧环境 B. 坚硬、干燥、温暖的无氧环境 C. 阴暗、潮湿、温暖的有氧环境 D. 阴暗、干燥、寒冷的有氧环境7、

3、 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 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 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8、在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9、 下列有关土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B. 矿物质颗粒占土壤的95%

4、左右 C.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D. 土壤空气是土壤生物所需氧气的来源10、 “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11、 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 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 ) A. 水的比热容较大 B. 岩石的密度较大 C. 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 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12、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 A. 有机物的含量 B. 矿物质的含量 C. 微生物的含量 D.

5、空气和水分的含量1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 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 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14、 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 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 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 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15、某同学取四份土壤,在三个花盆中放入较肥沃的土壤,花盆中放入细砂石和 碎石块,把长势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移栽到盆中。然后将花盆放在盛满水的水盆中 , 水面与土面相平。同时每天给花盆中的土壤浇相同的水,花盆中的土壤不浇水。 请回答:(1)从实验条件上看,有什么不同? 。 (第14题图) 有什么不同? 。 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结果上看,比较说明了 ; 比较说明了 ; 比较说明了 。(3)请帮助该同学预测,哪一盆植物生长最好?并说明理由。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