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42971514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备课资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理想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

2、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整体感知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

3、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4、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

5、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作业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识记字词。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

6、、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

7、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

8、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7.行道树教学目标: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9、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

10、言。(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同学在回答

11、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这里可以看出行道树必须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平凡的外表。师:很好,请你带感情的把你刚才找的句子读一遍好吗?(生朗读)生2:从“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

12、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天献出浓阴”这句话中的“勤生绿叶”“献出浓阴”可以看出行道树有很多树叶,而且是毫无怨言。所以说行道树毫无怨言的生长很多树叶。师:他的理由很充分,请全班都大声的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好不好?(全班齐读)生3:从“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内心是痛苦的而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他们不被人所注意。所以那些树应该不是高昂着“脑袋”的。行道树的树冠应该是微微低着的。师:很精彩,大家为他鼓掌。(全班鼓掌)生4: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13、,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中可以看出。行道树的树冠不该是低垂着的师:很好,还有补充的吗?生5:从“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中也能看出,尽管人们对城市里这么糟糕的环境感到麻木,树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它们从来没有后悔还是为自己能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而高兴。师追问: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呢?(学生自由发言)4、师小结:大家的点评真是精彩。是的,行道树正象征了这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这些人叫奉献者,他们都是“以苦为乐”的,都具有“奉献的精神”。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

14、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5、板书设计比赛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行道树的特点都概括出来了,现在老师要求大家用简洁的词句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假如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更好,比如:画一棵树,然后在写上特点,或可以用箭头连接,或其他的形式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板演。你们可以推荐一位字写得比较好的或画画的好的同学上来。看看哪一组设计的最好。(1)先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上台板演。(2)师生评议,评出较好的板书。(师鼓励)(3)师出示自己设计的板书四、拓展延伸、迁移训练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什么环境中生活?为什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生各抒己见,师给予肯定的评价)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是呀,不管我们选择在哪里,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要有一棵为他人着想的心,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机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六、配乐齐读、学生感悟。七、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佳句,摘在作业本上。2、以路灯为题目仿写课文。3、阅读张晓风的其他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