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296766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音韵学知识.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音韵教学目标: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上古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判定方法。教学重点:常用音韵学术语,各时代的音系状况,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和成就。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绪论一、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

2、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语音演变史的分期:一、上古音(先秦两汉);二、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三、近古音(元明清);四、现代音。上古音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中古音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近古音以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韵书为研究材料。我们只学上古和中古两期。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

3、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二、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

4、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

5、一定的音韵知识。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拟音为。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

6、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因为训释词义,往往需要通过语音说明问题。凡是有成就的训诂名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知识或本身就是音韵学大家,如清人戴震、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今人杨树达、杨伯峻、周祖谟等。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

7、诂的重要: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莒也。”东汉高诱对其中呿 、口金 的字注道:“呿,开;口金 ,闭。”“莒”的读音现在为,韵母属于闭口高元音,为什么高诱的注却说桓公发莒音时口形是张开的呢?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先秦古音的知识。原来“莒”在先秦属“鱼”部字,根据今人的构拟,其读音为a,韵腹a是个开口低元音,这难怪东郭牙说齐桓公发“莒”音时的口形是“

8、开而不闭”了。如果不是靠先秦古音来说明,高诱“呿,开”的这个解释反而会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成为千古之谜。在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随处可见的。所谓通假字,今天来看就是古人写别字。通假字产生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它与本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在写本字时才容易写成通假字(仿古另当别论)。训诂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找出通假字的本字。由于语音在发展变化,有些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今天不相同了,如果不懂得古音,就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例如: 荀子非十二子:“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其中“佛”字用“仿佛”或“佛教的创始人”去解释都不通,显然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应为“勃”。唐人杨倞注“佛,读为勃。勃然,兴

9、起貌。”“佛”与“勃”的今音差异不小,一个声母是,一个声母是,一般人是很难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但是站在古音的角度看,二者不但韵部相同,而且声母也是相同的。怎么会知道“佛”与“勃”的声母是相同的呢?这就涉及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结论“古无轻唇音”。根据这一结论,上古没有这类轻唇音,凡后代读作的轻唇音上古均读作、一类的双唇音。由于佛、勃在上古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古人将“勃”写作“佛”就不足为怪了。有时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声转现象,不懂音韵学的人就更难想到其间的联系了。例如: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瀚(一作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五章)其中“如匪瀚衣”一句,自毛亨以来的注

10、释家多解释作“像没洗涤过的脏衣服”,比喻心中忧愁之至就像穿着没有洗过的衣服让人难受。这种解释在逻辑上讲不通,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与下文的“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也联系不起来。事实上“匪”应是“篚”的古字。说文解字:“匪,器似竹筐。”“瀚衣” 应即“翰音”。“瀚”、“翰”上古音同属“元”部、匣纽,“瀚”通“翰”没有问题。“衣”、“音”声母相同,均属“影”母;但是韵部不同,衣属“微”部,音属“侵”部。根据王力先生的拟音,“微”部读音为,“侵”部读音为。二者声母、韵腹均相同,韵尾不同,一个属元音韵尾,一个属鼻音韵尾,为什么“衣”会通“音”呢?这就牵涉到音韵学上一个重要的音变规律“阴、阳对转”。原

11、来在作者的方音中二字的读音是相同的,故可以通假。从通语的角度看,此二字的读音在作者的方言中发生了对转,即由阳声韵变成了阴声韵。“翰音”就是鸡。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世遂将翰音作为鸡的代称。张协七命(见文选):“封熊之蹯,翰音之跖。”吕延济注:“翰音,鸡也。”清陈梦雷周易浅述卷六:“鸡鸣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匪瀚衣”中的“匪”用作动词,义为“关在笼子里”。全句的意思应是“如同关在笼子中的鸡”,这样喻体和本体之间才有了相似之处:不能自由自在。同时和下文的“不能奋飞”也有了照应参考资料: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胡中林如匪瀚衣,中国语文天地1988年第6

12、期。4、音韵学是学习和研究古代诗歌声律的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很讲究节奏和押韵,富于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乐感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因此,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例如:青青子佩bu,悠悠我思si。纵我不往,子宁不来l? (诗经郑风子衿二章) 这章诗今天看来并不押韵,不懂音韵的人会误以为它原来就不押韵,其实在先秦是押韵的。“佩”、“思”、“来”三字同属一个韵部(之部),如果按照后面的拟音去读这章诗,其韵味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又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

13、古人,后不见来者i!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今天看起来更不押韵,事实上在中古时期也是押韵的。“者”、“下”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上声“马”韵。现在很多人喜好唐代的律诗,然而要真正懂得律诗的格律,学会调平仄,就非得具备一些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不可。例如古代属于仄声的入声字有相当一部分今天已变成了平声字,如果按照今天的调类去分析律诗的平仄,肯定就会出错,此以白居易的五律草为例诗中每字下不加符号代表平,下加“”代表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一”、“接”、“别”三字在普通话中分别读作阴平和阳平,在中古都是入声字,属仄声。

14、如果按照今音将此三字作平声对待,就会误以为“一枯荣”、“接荒城”都是三平调,“满别”与“萋萋”没有作到平仄交替。如何辨认入声字,这成了现代人特别是北方人学习诗律的一大难关,但是只要懂得点音韵学,入声字的辨识就容易多了。第一节 中国古代韵书一、切韵以前的韵书1、魏李登声类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作过左校令。根据隋代潘徽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最早的古代韵书。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它书转引声类注解字音有采用反切的,例如汉书高帝记枼字颜师古注:“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也有用直音的,例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声类、字林:“

15、斡音管”。由于后人对封演闻见记所说“不立诸部”的认识不一致,所以对声类的编写体例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五声”,有人认为指声调,有人认为指韵部的粗略分类;“不立诸部”,有人解释为不分部首,有人解释为不分韵部,从而否定声类是韵书。至于这部书的体例真相,还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2、吕静韵集中国晋代音韵学家。大约生活在西晋末年,作过安复令,字林作者吕忱之弟,编有韵集。韵集是仅晚于声类的早期古代韵书。后魏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说:“ 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兡、徵、羽各为一篇。”韵集一书早已佚失,它的若干逸文散见于古文献中。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的小注里,有陆法言切韵以前五家韵书分韵异同的记载,其中有吕静韵集的情况。参与修订切韵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里批评吕静“成、仍、宏、登合成两韵,为、奇、益、石分作四章”。这说明韵集跟切韵分韵有分歧。3、六朝韵书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段宏韵集八卷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