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2963980 上传时间:2023-11-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全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现状1.全省农副产品发展现状XX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种繁多,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副产品主要有粮食作物、油料、肉类等。南果、北渔、东茶、西粮是我省农业的大致布局。200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0.5亿元。其中粮食产量1958.1万吨、油料产量91.19万吨、生猪出栏量2379万头、肉类总产量261.6万吨,水禽出栏量1.76亿羽、水产品产量204.6万吨,柑橘产量195.65、茶叶产量22977吨、商品蔬菜产量722.3万吨,优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提供了充

2、足的原料。 2.农副产品深加工现状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主要行业有粮油、饲料、畜禽、水产、果蔬、乳制品、茶叶、食品添加剂和烟草等加工业。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57家,从业人数4344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49.58亿元,利税总额20.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5.39亿元,出口交货值为17.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2006200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149.93亿元。2008年全省食品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及所占份额(亿元)企业数(个)资产总计产品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出口交货值从业人员(人)食品工业596318.62650.26657.1536.2695.728.595190农副食品加工业357118.58349.72349.5815.3920.617.5543447占食品工业比例(%)6037545342226246 (二)全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农副产品加工规模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07家,比2005年新增

4、20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比2005年新增13家。2008年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205家,其中超10亿元的18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143家和12家。超50亿元的企业4家,正邦集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可以突破100亿元,双胞胎集团预计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 2、农副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39:1,比2005年增加了77。2008年全省稻谷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水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6%,全省拥有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76条,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25%,蔬菜净菜处理加工能力每年达到60万吨,畜牧业已建和在建的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

5、线达到5条。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些企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德兴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的稻谷深加工附加值在15以上。 3、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我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绿色有机生产资料总数达1280个,绿色食品总数排全国前八,有机食品产品数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442家。“春丝”面条,“金佳”、“玉珠”大米,“安福”火腿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汪氏”、“煌上煌”、“得尔乐”、“南丰蜜桔”、“泰和乌鸡”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通过科技创新和实施品

6、牌战略,全省龙头企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都有明显提高,煌上煌集团有限公司、汪氏蜂业集团等企业产品分别在区域市场、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二、全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加工专用农产品原料不足,品种单调。江西农产品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专用化程度低、品质不高。同时农产品原料分布较为分散,原料基地和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之间还没有形成布局合理、畅通便捷的储藏运输网络。分散生产和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区域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发展水平低,结构趋同。农产品收购没有专门的品种质量标准和相应的价格体系,大多仍处于混收、混储、混销层次,难以为企业筹集到符合加工要求的原料。 (二)企

7、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XX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规模小,数量多,分散广;产品科技含量低,对原料的综合利用水平低,转化增值能力弱,附加值小,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较差。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水平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水平,加工技术还是沿用传统技术,以半加工、粗加工为主,缺乏创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大米加工、油脂加工能力大量闲置;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产品结构趋同,精深加工产品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 (四)市场竞争力低,

8、开拓能力缺乏。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素质低,产品品种花色少、档次低、包装差、产品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三、XX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主要政策措施 (一)制定出台扶持政策1.为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变,省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省工信委按照

9、“十百千亿工程”有关规定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产要素、信贷、投资、财税、技术创新、建设用地、融资、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扶持。(见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工业系统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若干意见的通知)。 2.为加快推进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做大做强食品工业。2007年始,省政府决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抓好以“四个一”(即“一支烟”、“一瓶酒”、“一片茶叶”和“一盒胶囊”)为重点的农业资源加工产业。对“四个一”重大建设项目在技改贷款贴息、科技创新基金、设备抵扣税、投资补助等及在项目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依法依规优先支持。

10、质监、药监、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税收减免等方面对“四个一”骨干企业给予积极支持。(见赣经贸运行发【2007】78号关于抓好“四个一”工作的意见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 3.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集中财力物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型、加工型、流通型省级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政府出台了一些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企业发展。(见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二)设立专项资金。省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投入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

11、2008年的1亿元,今年又增至1.3亿元,主要用于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品牌奖励、科技创新补助、市场开拓、“一村一品”建设等方面,极大地调动了龙头企业谋划发展、增加投入的积极性。 四、我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主要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精神,根据国务院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要求,依托我省资源、产业优势,以骨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为保障,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

12、量高、产业链长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体系。重点抓好“四个一批”:即鼓励引导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向省外、国外扩张壮大。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3-5年努力,全省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赢利能力的成长性企业上市加快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新增上市公司5家以上。扶持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扩张。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同一产业中盘活资本、整合资源、联强联大,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行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大米加工百万吨、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10万吨、水产品加

13、工5万吨、生猪加工屠宰百万头、禽类屠宰加工千万羽、油茶加工万吨以上的企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具有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势扩张。通过3-5年努力,力争有20家以上企业产品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居全国前列。 五、我省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主要工作考虑 (一)大力推进全行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发挥我省生态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资源优势的粮油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制茶业等,力争在这些领域建立起我省的比较优势,上述行业的加工及制造产值占全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以上。 2、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提高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大力改造传统食品工业,

14、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开发适合现代消费趋势和饮食文化的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充分发挥江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等特色产品,以天然品质取胜。 3、通过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推动和扶持各种体制的企业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我省食品工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引导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看准市场、准确定位、弘扬特色,走精、专的发展路子。 (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2、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

15、校合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研究开发一批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高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3、加大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4、加强企业品牌创建,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引导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加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当前继续加大对江西绿茶、赣南脐橙、南丰蜜桔等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及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产业品牌和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 (三)增强工业与农业互动作用,构建农产品产业化新格局1、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食品企业,在广大农

16、村、城镇或工业园区构建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兴农副食品产业;带动农民根据当地特点和优势,开展适应食品工业加工需要的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 2、鼓励大中型食品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结合,把原料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充分发挥江西的生态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充分发挥食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促进工农互动融合延伸成为大食品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六、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建议和工作措施建议 (一)政策措施建议建立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银行要将支持农副产品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