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2956263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构造考试要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从而形成诸如褶 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整合接触:上下地层与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他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不整合接触:上下地层间的层序有了间断,先后沉积的地层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的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缺失部分地层,且产状不同的接解关系。褶皱:地壳中岩石岩体在受内动力地质作用后发生弯曲变形而成的一种构造。背斜:核部由老地层、翼部由新地层组成的褶皱。向斜:核部由新地层、翼部由老

2、地层组成的褶皱。挠曲(膝折):在平缓岩层中,一段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褶皱面的膝状弯曲。隔档式褶皱:又称梳状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其特点是背斜紧闭,发育完整,而两个背斜之间的向斜平缓开阔。(侏罗山式褶皱)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褶皱组成,其特点是向斜紧闭,发育完整,而两个向斜之间的背斜平缓开阔,常呈箱状。断弯褶皱:逆冲席体沿阶梯状断层面运动时在断层的弯曲部位被迫发生弯曲的褶皱。断层:是岩层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滑,下盘则相对上滑而成的断层。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滑,下盘则相对下滑而成的断层。断层面:一个将岩块或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顺

3、着它滑动的破裂面。拆离断层:区域性伸展形成的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或伸展断层。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断层活动与沉积作用同时发生而形成的断层。转换断层:走滑断层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分隔大型岩石圈板块边界,它连接其它板块边界(俯冲带、离散脊或三结点),构成能使刚性板块相互运动并保持地球表面积不变的重要构造要素。地垒:由两组走向近平行,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地堑:由两组走向近平行,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擦痕:擦痕是两盘岩石以及被磨碎的岩屑和岩粉在断层面上刻划的结果,也可以出现在两盘错动时定向生长的纤维状矿物中。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常有与擦痕呈直交的微细陡坎,这种微细陡坎称为阶步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

4、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为蠕变。扩散蠕变:矿物晶体在应力作用下通过质点扩散迁移产生变形。弯滑作用:一系列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褶皱作用。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些岩层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层理: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是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或渐变所显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按其形态分为平行,波状,斜层理。节理:有明显破裂面而无位移的断层。柱状节理:几组不同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切割成多边形柱状体,柱体垂直于火山岩的基底面。线理:岩石中长条状、线性要素呈平行或近平行排列的现状构造,一般具有透入性。拉伸线理:拉长的岩石碎屑、砾石、鲕粒

5、、矿物颗粒或集合体等平行排列而显示的线状构造。面理:在变质、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劈理: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此生面状构造。劈理域:劈理域: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状或薄膜。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至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均称为连续劈理。 褶劈理:它是一组切过先存面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使先存面理发生褶皱变形。 透入性构造: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叫透入性构造。非透入性构造:指仅仅产生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某个别区段的构造叫非透入性构造。石香肠

6、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断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又称布丁构造。窗棂构造:窗棂构造是强硬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圆柱状大型线状构造。压力影构造:由岩石中相对刚性的物体及其两侧(或四周)在变形中发育的同构造纤维状结晶矿物组成。变形一般不强,只出现微破裂、波状消光、变形纹等。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和推覆体组成的一种挤压性构造,通称逆冲推覆体系,是造山带中最常见的构造现象。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岩体如岩盐,石膏,粘土或煤层等,在构造力作用下,或者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差异所

7、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外来岩体大片剥蚀掉,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一片外来岩块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封闭的较年轻地层。变形构造:原生构造在地质应力作用下发生位态或面貌的改变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等。构造层次:随地壳深度增加温度压力升高,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而产生的变形性质的垂向分带性。正花状构造:是挤压性走滑断层派生的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中形成的构造。负花状构造:是拉张性走滑断层派

8、生的在张扭性应力场中形成的构造,由一套凹面向上的正断层构成的似地堑式构造。牵引构造:断层走滑引起两侧地层、岩层和构造弯曲的构造。缝合线构造:在构造作用下先形成裂缝,进而在压溶作用下易溶成分流失,难溶成分聚积所发育成的构造。双重构造:由底部主断层分支出若干分支断层形成叠瓦状断层,每个分支断层向上再次合并于一个主(断层)滑动面,底部主断层称为底板断层,上部主断层称为顶板断层,这种由顶、底板及其间叠瓦状断层形成的构造。伸展构造:在岩石圈水平拉张作用下形成的以正断层为主体的组合构造系列。层盆岭构造:由一系列走向近平行的地堑(半地堑)和地垒(半地垒)相间排列形成的构造。裂谷:伸展作用形成的区域性伸展隆起

9、背景上形成的巨大狭长断陷,由地堑、半地堑及其他与正断层相关构造组成的区域性狭长构造带 ,一般表现为以断层为边界的狭长谷地。变质核杂岩: 由拆离断层限定的孤立穹隆状地质体,由经历了韧性变形的中高级变质岩和岩浆侵入体组成,其上被低级变质或不变质上盘以构造关系覆盖,并且上盘经历了长距离的位移。拉分盆地:走滑体系中拉伸形成的盆地。韧性剪切带: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形成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带是岩石在韧性状态下发生连续变形的狭窄高剪切应变带。S-C组构: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的两种面理的组合:1、剪切带内面理(S),在剪切带内呈“S”形展布。2、糜棱岩面理(C)。“S”型面理和“C”型

10、面理所夹的锐角指示剪切带的剪切方向。构造置换:主要指发生在变质岩石中,表征次生构造面理取代原岩层理或早期面理的构造现象。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逐次叠加的过程。层理的识别方法有哪些:1 岩石成分的变化,在成分较单一的巨厚岩层中,要寻找成分特殊夹层,来作为识别 巨厚层理的标志。2岩石结构的变化,依沉积原理,不同粒度或不同形状的颗粒总是分层堆积从而显示出层理。3岩石颜色的变化,在万分单一,颗粒较细,层理隐 蔽的岩石中,如有颜色不同的带条则其可指示层理,但要区别由次生变化造成的颜色差异。4岩层的原生层面构造,包括波痕,泥裂,雨痕,生物遗迹及

11、其印模等。褶皱在基本要素:1. 核部。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当剥蚀后,把出露在地面的褶皱中心部分地层称为核。2. 翼部。核部两侧的地层,两翼间最小夹角烟翼间角。3. 转折端。从一翼向 另一翼过渡期的部分,在横剖面上常呈弧形。4. 褶轴。平等于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褶皱面弯曲形态的直线。5. 枢纽。褶皱各横剖面上,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 曲点连线,可为直线,曲线,水平线。6.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枢纽连成的面。7. 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8. 脊,脊线,脊面与槽,槽线,槽面,脊迹及槽迹褶皱面的里卡德分类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度)2.直立倾伏褶皱:

12、轴面近于直立(80-90度),枢纽为倾伏角为(10-80度)3.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直立(80-90度)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10-80度),枢纽近于水平(0-10度)5.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0-10度)6.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10-80度),枢纽倾伏(10-80度),但角值不同。7.斜卧褶皱:轴面的角与枢纽倾伏角为(10-80度),倾向角度基本一致。褶皱的形成机制分为哪几种:1.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而发生褶皱,由于地壳水平运动,有弯流作用和弯滑作用。2.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与层面垂直久力作用发生的褶皱。也可引起弯流和弯滑作用。3.剪切褶皱作用:使岩层沿一系

13、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多为变质岩。4.柔流褶皱作用:高韧性岩石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高韧性体,受外力作用后,发生类似粘稠流体那样的流动变形,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褶皱。“V”字型法则:1.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的弯曲度小于地形等高线弯曲度,“V”字型尖端在沟谷中指上游,在山脊时指下坡。2.当岩层侧高与地面坡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V”字形尖端,在沟谷中指下游,在山脊上指上坡。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情形为第一种,但是岩层界线弯曲度大于地形等

14、高线弯曲度。不整合研究意义1,其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重要依据。2,在岩石地层学上是划分地层单位依据之一。3,对不整合研究在空间上分布类型变化有助于了解古地理环境变化。4,不整合面上,下相邻岩层常形成铁,锰,等沉积矿床。5,不整合也是构造上软弱带,常为岩浆活动地带,有利于形成交代型及内危矿床和次生富集矿床。确定不整合的直接和间接标志:1地层古生物方面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中所含化石表明地质时期相差较远,或其反映出在生物演化中存在不连续现象,或二者生物群迥然不同。2.沉积方面的标志,两套地层间有古侵蚀面,古土壤层或与之有关的残积矿床等。3.构造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

15、变形强弱不同,褶皱形式及断裂情况也各异,为角度不整合。4.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上下两套地层是在不同时期地壳中形成,往往各自伴生不同时期和不同特点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并各有不同类型矿床。正断层一般特征及形成机制答:(1)一般特征为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滑;产状较陡;大多大于45度,以60度到70度常见,大型正断层的陡直断层面向地下深处变缓,角砾岩多带棱角。(2)形成机制:X1直立,X2和X3水平,X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倾斜向下滑,引起正断层有得条件为:X1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X3在水平方向上减小, 即水平拉伸,和铅直隆起最适发育正断层。简述野外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答:1)地貌标志:断层崖、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河流急剧转或河谷被错断)。2) 构造标志: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构造透镜体。3)地层标志:地层缺失和重复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岩体、矿化或者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5)岩相和厚度标志: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判断断层的标志:1.地貌标志:a.断层崖b.断层三角面c.错断的山脊d.水系特点e.山岭和平原的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